打造导学优化案 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黄燕妮

【内容摘要】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学案导学法的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有十多年了。但语文学科被认为 “性价比不高”的尴尬处境没有改变,课堂教学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情况不同,不断调整修改,设计出更优的学习方案,用于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得优化发展,使语文课堂教有所悟,学有所得,有效、高效。

【关键词】导学案 优化 高效课堂

伴随新课改的推行,学案导学法的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有十多年了。但语文学科被认为 “性价比不高”的尴尬处境没有改变,课堂教学仍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状况。因此,笔者认为应打造导学优化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其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优化是指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情况不同,不断调整修改,让导学案、学生及课堂更优。高效课堂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简单地说是老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师生碰撞出火花,教学得以相长的课堂。

打造导学优化案,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情况不同,不断调整修改,设计出更优的学习方案,用于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得优化发展,使语文课堂教有所悟,学有所得,有效、高效。

如何优化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阐述。

一、依理而优

导学案的优化要立足学生主体,把握文本核心价值。

(一)关注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 “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以文言文阅读为例,必修阶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培养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能力。选修阶段则在此基础上多了“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重在培养学生思考领悟、应用拓展能力。在编写导学优化案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就应该有所不同。

(二)依托文本载体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而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载体,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利用好这个载体。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或者把教材通过学案的“导读”环节,让学生自学,课上也只是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匆匆而过。学生还未深入解读课文,就被动地开始“思”“悟”。或者撇开文本的内涵,随意地延伸拓展。这就如同,无源却要求水自来、无本却要求木自长一样。笔者曾听过一节县级公开课,必修三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执教者把教学内容确定为探讨王昭君的命运。整堂课听下来,只有历史,没有诗歌,没有语文,这就完全偏离了文本核心。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文或选文。”因此,编写导学优化案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懂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和言语形式来表达的情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

(三)立足学生主体

《标准》指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课改已经十四年了,导学案也有十几年了。不说拿十几年前学生用过的导学案给现在学生用,就是去年学生用的导学案,今年的学生用起来也不趁手。现在的学生较之他们的学长,知识面可能更广,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居多;思想可能更活络,但愿意深入探究的不多;文字表达更弱一些,对文字的感知力越来越淡漠。即使是同一年的两个教学班,学生的情况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情的起点,明确导学案的使用者是什么样学情下的学生,他们实际能力水平和特点怎样,他们要从文本中学习到什么,获得什么样的发展,找准切入点,设计出最适合于他们的教学优化案,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实践和体验,使他们能通过导学案的帮助,习得方法,内化能力。


 二、以趣促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就要有课余许多个四十五分钟的投入。可是,语文科似乎没有这么大的魅力。在学生的印象中,语文科是投入大,见效慢,学与不学一个样,甚至还不如不学的,有这时间还不如去背英语。甚至许多语文教师也是这样想的。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余愿意投入时间学习,课堂上愿意全情投入。导学优化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

(一)投其所好,引发兴趣。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动力。了解当下学生所喜欢的,融入学案中,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以执教《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许多老师都会选择在课堂上播放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因年代久远,演讲视频画面模糊,并且是英文的,单放视频,相当于在语文课上,帮助学生做英语听力训练,效果并不好。笔者选择以演讲视频搭配香港beyond乐队的《光辉岁月》做课前导入。《光辉岁月》是beyond乐队献给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曼德拉与马丁·路德·金的遭遇相似,写给曼德拉的歌词用来放在马丁·路德·金身上也极合适。笔者把视频声音消去,配上《光辉岁月》,并把歌词打在屏幕上。《光辉岁月》虽然也年代久远,但经选秀歌手们一再翻唱,学生们对它不陌生。所以,课上,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学生们的热情都被点燃,整堂课的效果相当好。

(二)激活体验,促发兴趣

语文学科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原有的生活积累并投入到学习中,以己知探未知,架构个人认知与文本新知的桥梁。这一点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尤为重要。文言文作品虽然字词晦涩难懂,但如果从人类古今共通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揣摩人物,与之对话,与之交流,不仅能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还有助于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比如《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从亲情体验出发,《侍坐篇》从师生情及个人的理想体验出发,促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学习。

(三)提供平台,激发兴趣

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任务,并将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让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选修诗歌的“自主赏析”部分,每一首诗后都提供几首类似诗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提供的诗歌鉴赏学案,为课后提供的诗歌设计学案,并在课堂展示成果。这样,学生自觉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

三、有法可优

导学优化案是以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的“支架式教学”概念为理论依据。

(一) 搭建支架,发展能力

支架式教学主张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支架式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达到更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从而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执教选修诗歌时,可以借鉴美学鉴赏的“观、品、悟”三个层次,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这一要求,帮学生搭建起诗歌鉴赏的支架:

第一层:宏观把握,知晓大意①读题目②读作者③读背景④读注释⑤读诗句。

第二层:微观品味,揣摩重点字词、分析手法。

第三层:悟情感

第四层:用方法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借助支架,先完成与他们能力水平相适应任务,最终实现学生自己顺着脚手架攀登到顶峰,获取知识,建构起新知识框架。

(二)设置垫脚石,激发潜能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导学优化案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设置垫脚石,发挥其潜能。在执教必修三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课堂讨论完王昭君的“怨恨”后,有学生提出:他在百度上查到的王昭君与杜甫笔下的有些不同,哪个才是真实的王昭君?笔者抓住这个点设置了一个垫脚石“王昭君与杜甫笔下的有些不同,杜甫笔下的王昭君为什么是这样的?”让学生从诗歌鉴赏的第二层次跃到第三层,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垫脚石“咏史怀古诗的作者就是这样在史实中选取最契合自己的意图的一点作为依托,来实现自己创作意图的。在鉴赏这类诗歌时,要注重弄清古和怀。”这样,从诗歌鉴赏的第三层次跃到第四层,从一首诗到一类诗的鉴赏。通过合理设置垫脚石,让学生顺利的度过“最近发展区”,并且不断朝着下一个更高的水平努力。

四、实践出优

导学方案经课堂实践,不断修改调整,直到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以执教选修诗歌为例,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诗歌,并将成果制作成文档或PPT,在课堂展示。

方案一,小组自学,每组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搭配,安排一个负责人。实施后发现,自学与展示成果的任务都落在小组负责人及学习好、有责任心的学生身上。其他学生则以学习不好、家里不让上网、不会制作PPT为借口。

及时调整。

方案二,小组自学,每组由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构成,安排一个负责人。实施后发现,自学与展示成果的任务还是都落在小组负责人及有责任心的学生身上。其他学生的借口还是一样。

再次调整。

方案三,不分组,个人自学,个人展示学习成果。实施后发现,效果更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自学,而且为了在展示成果时不输给别人,他们积极向别的同学请教;一些同学所展示的优点马上被别的同学模仿、借鉴;优秀生只愁给他们的时间太少,自己的见解得不到充分展示;有电脑特长的学生制作FLASH、白板;喜欢美术的配上与内容相关的图片做背景……

只有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导学案才能不断优化,并且没有最优,只有更优,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综上所述,在导学案设计中,教师应始终致力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紧扣文本核心价值,搭建能力发展的平台,努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  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

[2]美国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1943

[3] 赵南,徐利新.对教师支架类型体系的理论探索,《理论建设》,2005(7-8)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姆(BenjaminS.Bloo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