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的语文课堂花香满径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曾辉

摘要:生态课堂是自主、互动、开放、和谐、审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建构生态的语文课堂,以使语文课堂花香满径。

关键词:生态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提升生命质量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北师大副教授吴欣歆等人提出,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要想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建构生态的语文课堂。

那么,什么是生态的语文课堂?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自主、互动、开放、和谐、审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即“师生共享和谐相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的现代教育新生活”。我认为建构生态的语文课堂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态的语文课堂是崇尚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教学必需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填鸭式”集体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教师角色由全权代理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生态的语文课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学习和成长的规律和文本的特点,确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地阅读课文,自主地思考、感悟,这样,便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祝福》这篇文章时,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祥林嫂姓什么?(2)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穷死的?病死的?被地主阶级打死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认真关注文本的信息,甚至要查阅相关的资料,就能长时间地沉浸在文本中,不断地品味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有人说她姓“卫”,有人立即反驳,文中只说“大概姓卫”,所以,她到底姓什么,无人知晓,大家也一点都不关心。有人提出:祥林嫂就是祥林的妻子的意思。可见,女人是男人的附属物,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学生自主交流到这里,教师再加以补充引导:一个人在鲁镇生活了这么多年,居然没有人关注和了解她的姓名,或许她本来就没有姓名,由此可见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竟是如此之低。这时,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为了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本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能否举出相类似的人物?”于是,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举出了许多人物,例如《阿Q正传》关于阿Q姓名的说法,最后教师总结:不仅旧中国劳动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下,那些底层民众的社会地位亦是如此。这样,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为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主要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明白了:祥林嫂打工赚钱不至于穷死,她的身体很健康不至于病死,地主阶级也没有把她打死。那么,她是怎么死的?这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她临终的言行明白了:四婶不让她动祭品给了她致命的打击,她是在精神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中死去的。

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他们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培养了终生发展的能力。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是“把语文当语文来教”的课堂

新课程改革之后,许多教师都走入了教学的误区:从教学准备看,制作精美的课件、搜集动人的音乐视频;从教学流程看,故弄玄虚、卖关子、搞噱头;从教学手段看,忙着进行分组……整节课堂非常热闹,教学活动频繁,忙得不亦乐乎,但学生收效甚微。这样的语文课已经不像语文课了,所以我们大声呼吁“把语文当语文来教”,只有“把语文当语文来教’,才是生态的语文课堂。

什么是“把语文当语文来教”?就是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就是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目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语文的活动,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着眼点。那么,如何做到“把语文当语文来教”呢?一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充分的诵读涵泳,读出感受,读出精彩,读出味道,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二是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方法,积淀思想。三是运用语言进行口头、书面表达的实践,积累语感。四是运用解读经验对文本进行联想和想象性的充实,自己发现值得揣摩的问题,进行生成性的思考,做到这一点就体现了语言的创造性。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诵读以其独特的魅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时,这首诗比较长,诗中有澄澈寥廓的风景美、深邃的哲思美和至真至善的人情美,不好把握。本文教学可以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为起点,以“美”为线索进行教学,通过反复诵读涵泳来整体感知。风景美部分,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语文方法,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歌所描绘的美丽画面,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便能感受到春江月夜美景的澄澈寥廓的特点。在哲思美和人情美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诗句,运用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的经验认真思考,针对他们最有感触的诗句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赏析做适当的评点。本课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构思和创意、语言和技巧、意象等方面对诗歌进行赏析,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

不仅古诗文可以这样教学,现代文也是如此。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本人也运用了“把语文当语文来教”的方法,学生普遍认为很有收获。本文是一篇演讲稿,演讲者激情飞扬、感情澎湃,因此,在教学中要先激发学生的情感。文章中有大段大段的排比和比喻的句子,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来感受该演讲稿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深入到字里行间认真倾听来自马丁心灵深处的呐喊,进而与作品、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在学生对作者的见解、作品的语言风格、情感倾向等内容后,再引导学生从演讲稿的语文知识的角度,清晰地把握演讲稿的语言特色、思想立意和逻辑思路,进而深入地分析理解“梦想”的社会意义。最后,让学生写一个关于《我的梦想》的片段演讲稿,下节课进行尝试演讲。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是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

语文课程具有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和创造精神生命意义的作用。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类精神能量和文化能量通过教学活动,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转化和生成新的精神能量和文化能量,教师和学生共同感受到生命的尊严,共同激励生命的坚强,共同滋养心田的甘甜。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教师在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同时,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律动的平台,成为焕发人文光彩的场所,发挥它应有的教化和陶冶的作用。

选入我们教材中的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用心品读,会受到很好的熏陶。在《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中,文章取材于许多生活琐事,却带给人许多心灵上的启迪。作者在写了项脊轩的破败之余,还写了居住者的困窘与艰难的处境,但只做客观的描述,并没有表现出痛苦与窘迫,可见作者的志向和操守是多么的坚毅。在写到家中变故时,有对母亲与祖母的回忆。“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个细节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和温暖的母爱。“大母持笏”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内心燃烧着的是振兴家族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妻子的回忆,亦感情真挚,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爱情和亲情。这篇文章在回忆往事、思念亲人、感叹世事沧桑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了由使命感、责任感驱使而形成的勤勉笃学、砥砺前行的可贵人文精神,足以让学生心灵深处沉淀起更为崇高的审美趣味,从而达到提升生命质量的特殊功效。

总之,只有建构了生态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课堂才能花香满径,我们广大的“语文人”才能真的返璞归真、务实高效地实现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

2、《在生态课堂中建构学生的言语能力与主体精神》  (《语文教学通讯》     2011年11期)

3、《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