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该如何进行文科教育

作者:章雪富   来源:南方周末    2015/11/12

善用经典作为思想实验室,造成新的可能的思想。

       今天的文科教育面临着双重的危难。

       一方面,技术越来越成为威胁精神的要素,精神的资讯化正是技术对于精神的入侵。精神本身所依赖的某种封闭所造成的启蒙的深刻已经被弱化为单纯的触屏活动,而精神活动则沦为了转瞬即逝的消费活动。在一个缺乏思想之深情的时代,从事文科教育本就已经极其危难,更何况精神本身赖以生成的相对封闭的沉思活动,以及文科教育向下扎根所需要的宁静和遗世独立都成了正在消失的乡愁。

       另一方面,今天文科教育方式本身的危难,甚至更严重于人文学科在这个时代所遭遇的生存危机。现时代的中国文科教育,正在越来越失去文科本身的特质。文科教育之专注于思想本身的自我意识,文科教育之得以养成的存在方式,文科教育之赋予文化观念以卓越洞见的思考能力,都已经被严重扭曲,以至于它驱动文化再创造和知识谱系再建构的影响力一再被削弱。就此而论,文科在现当代文化中的危机根本上来说是由文科教育方式本身引发所致。

       文科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核心是经典教育。经典承载着不同传统的思想路径和智慧形态,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验。它们既是人们理解祖辈及其过去的最主要路径,也是人们理解自身的根源,还是塑造未来的桥梁。如果说工科、医科和农科等偏重实用和应用的知识活动,是透过布满各种技术装置的实验室探索可能的世界,建立起新的世界,造成技术的好奇感,那么文科教育(包括理科例如数学)则是借助经典和纯粹概念的探索建立起思想实验室。在文科的思想实验室里面,最重要的实验仪器不是医学中的医疗仪器,也不是各种光学设备,而是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只有透过广泛地理解曾经出现的经典文本,才能够去探索更多个可能的世界。人类在思想领域的可能世界以及对可能世界的想象,端赖于经典的阅读、诠释和重建。好的文科教育就在于善用经典作为思想实验室,以此造成新的可能的思想。若不能以经典教育为根本,若不能以经典为可能世界的来源,那么文科教育也就失去了文科的气质。

       文科不仅以经典教育为本质,更在于将不同特质的经典纳入教育的全过程。也许有人说自己从小学到高中都在接受经典教育,然而那基本是单一类型的经典教育,是同一个传统内的经典教育。并且如果它们是相异的经典,也会有人变戏法似的把它们变成同类型下的经典。这么说来,那其实是伪经典教育,它比单纯以识字和书写为活动的文科教育有害。因为在这种伪经典教育里,它不是在尝试思想实验,而只是在重复教条,甚至视教条为思想,以至于受教育者面临人生危难时,在面临着他自己真正的可能性时,却不能够真正向着可能性去生活。这种伪经典的人文教育不仅没有提供可能性,甚至没有可能性。不鼓励思想实验的文科教育,总是带着对思想的可能性的规定。在我们的文科教育中,镣铐太多,思想的可能空间单一,而思想束约过甚的人生甚至比没有思想的人生可怕。试问,这样的生命个体可能有着敞开想象的未来吗?

       进而言之,如果我们的文科教育不能够开放思想实验,那么学生在面临选择时就只能够在自己固有的思路上去观察问题。很显然,用旧的解决之道重演着无法达成的未来,也就不能够开放学生更新未来的理解。没有可能性的思想就是没有思想。如果我们的文科教育不能够开放思想的可能性,那么只会重复她曾经亲历的危险。而众所周知,一个个体也好,一个社会也好,哪怕向着未来冒险,也远胜重复自己过去的危险。

       以上的说法或许有些危言耸听了。但窃以为,单一类型的经典教育不可能使文科教育真正地成为文科教育。以单一经典为内容的不过是宣言式的和独断式的教育,它没有加以严格的逻辑论证,就宣称已经抵达了真理或者生活的道路。然而如同黑格尔所说,真理不只是眼前盛开的花朵,它还是从花蕾到盛开的全过程。如果思想不包含论证的进程,最美好的思想都不能够将其卓越的想象转变成说服。一种思想之所以成为一种生活的依据,一种思想之所以成为一种道路,真理之所以成为心悦诚服的选择,就在于它是严格地加以检查的逻辑的尽头。

       回头对照一下我们今天的文科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文科教育,那显然是以记诵为特性而不是以思为本质,以至于大学里的文科生以复制教师及其他教材的观点为目的,那么人们永远都没有办法在思的真正旅程,因为它不可能展开思的过程。凡经过思的,即使其结论被判定为错误,它仍然不失是一种有益的旅程。思与错误的相伴,就如科学实验千百次甚至千万次的失败,然而因为思想实验中与错误的结缘,真理才会在思的荆棘中盛装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