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翻转”以后,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呢?

作者:余胜泉    信息来源:教育厅网站    发布日期: 2015-04-29

  1.无边界的自主

  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都等丢失殆尽。

  2.不知所措的老师

  把学生放开后,教师活动指导不明确、不具体,茫然不知所措、独立于学习群体之外,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组对话流于形式,没有评价、没有实质交流。在翻转课堂下,教师要发展、学习、研究自主学习的调控技能。把学生放开的课堂调控策略与教师讲授的课堂策略是不一样的。

  3.浅层次的对话

  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浅层次的问题,开展的是浅层次的对话。教师要提深层次的问题,科学设置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将学生的认知从低层次引向高层次。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怎样有效设计问题呢?

  祝智庭老师提出了“五何”提问法。即:

  由何:问题是从哪里来的(Who,When, Where)?针对“由何”的设计往往产生的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任务的布置或情境的导入。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情境,也可以还原到问题产生的初始情境。

  是何:即What,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完成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推断来阐明某种意义。

  为何:即Why,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弄清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以便对事件、行为和观点等进行恰当准确的解释和推理。

  如何:即How,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具备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的能力,或者了解有利于应用能力培养的原理、概念和理论。

  若何:即If……then,要求学生推断或想象如果事物或情境的某种属性发生变化,结果会怎么样。此类问题是创新和发现问题的“启动机”。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善于对事物的多种属性进行判断,充分发挥自己的洞察与神入能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翻转课堂上教师要多提为何、如何、若何的问题,问题要体现层次性。

  4.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接受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容量巨大,同时也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那么这种数字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就要求学生能够站在较为客观的立场进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出相应的判断。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它易使学生人云亦云,甚至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教师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都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训练的话,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要对学生汇报进行质疑、质询、反问、批判、反驳、引导。

  5.以信息作为知识

  信息即知识,这是严重的认知错误,信息与知识根本就不是一个意思,信息只有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中,并对人的思考与行动产生影响后,才能称为知识。因此,认知网络和联接的重要性在于内化,而不是孤立的数据或信息的简单排列,更不是因过于广泛而无法整理或归类的一大堆内容。课堂上粘贴与拷贝、无意义的阅读与探究皆源于这种认识。

  知识是内化到人的认知结构,并能指导人的行为的有用信息。在翻转课堂上,要让学生外化知识,用知识指导他解决问题,要转变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并在情境中运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