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

者:于英   信息来源: 《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发布日期: 2015-04-23

   翻转课堂作为颠覆传统课堂的创新型授课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开始传播,随着各种报告、研讨会的不断宣传推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关注与认可。据报载,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学校对其进行了实践探索,还有不少地区也在准备展开区域性尝试。对于这种“舶来”的课堂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有效推动力?

  毋庸置疑,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课堂“革命”,是因为其有着独到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宏观层面看,它可以将整个世界变“小”,实现不同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在线共享,且具有生动形象、快速反馈、易于保存等优点。从教师群体看,这种新的授课方式可以减少教师对难点反复讲解的辛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另外一种便捷的服务。对学生个体而言,翻转课堂视频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次数的限制,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教师课堂讲速过快、学生思维滞后留下知识盲点。另外,即使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到校,学生同样可以找时间学习视频,不至于落下功课。再者,通过视频的先行学习,学生对自身的学情有详尽而充分的把握,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会更有针对性,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升。

  事实证明,很多学校,尤其是优质学校,在引进翻转课堂之后,教师的个人素养、专业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有实践也有成效,这是否就意味着翻转课堂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可以大面积进行普及与推广呢?有专家认为,由于不同地区存在经济、文化差异,同时受诸多客观条件制约,任何一种前瞻的教育理念或先进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对所有的学校和教育个体起同样的指导推动作用,只有基于实际,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具有自身特点的内生长力,才能引发教育教学深刻而持久的变化。翻转课堂亦然。因此,在决定是否推行翻转课堂,在什么层面、什么学科、什么学段进行实验前,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与风险评估,理性地追问几个“为什么”、“可不可以”,不能因为标新立异、盲目追风而偏离对教育规律的应有把握。

  一问,对翻转课堂的核心要素有没有足够的认知?翻转课堂不能简单地把授课流程倒置,更不能因视频的提前介入而将必要学习过程与探究环节简化或删除。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指出,翻转课堂并非等同于在线视频,视频也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必须要有情感的交流与有效的互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突出个性化学习。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深入学生中间的“教练”,而不是站在讲台上的“圣人”。可见,对翻转课堂内涵的准确把握,对师生角色与任务的真正厘清,都是实施翻转课堂前需要明确的重要环节。

  二问,翻转课堂的推行有没有成熟完善的条件支撑?这里所说的条件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诸如计算机的配备、网络的运行、师资力量等,还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客观因素与教育实际。比如,翻转课堂的视频学习要求学生先在课前完成。这就需要考虑几个实际的问题,一是是否每名学生家中都具备了上网条件?家中没有电脑的学生,如何获得提前学习的帮助?二是会不会因此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学校同时开设几门学科的翻转课堂,又没有对作业总量、时间进行有效调控,再加上视频观看,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不能保证其充足的睡眠,影响学生的正常作息与身体生长发育。三是对于寄宿制或半寄宿制的学校,学生能不能通过学校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处于低效状态又不能获得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势必会影响课堂互动效果,降低学习效率。四是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是否与家长进行过充分的沟通,达成了较高的认可度?有的家长为避免孩子视力降低或担心孩子缺乏自制力玩游戏,会限制其上网时间。如果孩子因此而没完成学习任务,可能就会与家长发生摩擦或冲突,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这个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家校矛盾。

  三问,教师是否具备与教学目标要求相匹配的能力?翻转课堂内容的确定、时间的把握、形式的呈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等,都是对教师个人素养及专业知识水平的考验与挑战。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就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事情:在推行翻转课堂初期,学生学习兴趣高,但当学生发现视频的内容不过是老师课堂上授课内容的翻版时,就失去了兴趣。由此可见,翻转什么、怎么翻转、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在线测试结果、如何设计有意义的课堂互动等问题,都是教师要提前思考与做足的“功课”。另外,哪些学科更适合翻转课堂、如何保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探究、怎样进行科学评价,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

  因此,把翻转课堂由外来的被动“输血”变成自身自主探究的“造血”,把前期的工夫下足,在实践中改进与反思,才是理性面对翻转课堂并将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