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质模: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发表时间:2015-04-22 来源:中国文明网
 
0

  春秋先贤管仲在2600多年前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面一句告诉我们,若从长远打算,莫过于培育人才,它可以带给我们难以估量的回报;但育人决非易事,需要我们作出长远的谋划和矢志不渝的付出。欣喜的是,历任的孝高(注: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老师谨谨遵照先贤教义,不知熬过多少“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的时日,为大学殿堂、为国家建设送上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1984届校友就是其中佼佼者,我今天要写写他们。

  一、游子返母校,校园添异彩,师生暖心怀

  远去的飞鸟,永恒牵挂的是森林;离乡的游子,心里最依恋的是家。在久别孝高的校友们心中,母校就是他们又一个最依恋的家。

  阔别孝高30年的1984届130多位校友,于2014年6月下旬,从袓国的四面八方和欧美多个国家,跨洋过海,赶回孝高参加毕业30周年纪念聚会,以感恩母校,回拜老师。师生欢聚一堂,热闹非凡。聚会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堪称孝高史上之最。我为师一生,育人过万,憾不知谢师宴为何味。而1984届却如此这般谢师, 依我看,其味道之浓、情谊之深,远非黄金谢师宴之能及。

  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昔日孝髙的小苗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老师们回头一看,乐不可支!校友中之人,现或已是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学者,科研一线的领军人物,党政军界的各级领导;或已是成功的企业家,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尽管他们亊业有成,身份已高,但在老师面前,还是那样彬彬有礼、毕恭毕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美德,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表露无遗。他们向老师嘘寒问暖、关心祝福;他们向老师倾诉对母校的深深思念,禀报毕业后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历程。他们还像小学生一样,如数家珍地趣谈往事,从某节课、某次谈话,到某年某月或因违纪或因粗心而受到批评的详细情景,都一一从头叙来;甚至还“揭发”某些同学背着老师干“坏事”,有 “梦中情人”。有同学声称:经统计考证, 他们中高达51位同窗都有追女生的“光荣史”,感叹原来孝高的日子也曾如此精彩!大家听了都开怀大笑,不亦乐乎!

  有位校友还特别提起,说我曾向他们讲过“7十1>8”的哲理,要大家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每天起码应锻炼身体一小时,因7十1>8所产生的效能,会远高于坐着不动苦读8小时;何况,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好坏会影响终身云云。从此,7十1>8这个理念,一直伴随这位校友读完高中,沁入他漫漫的成才之路。我听后十分高兴,并引以自豪。

  其实,7十1>8的哲理是我的母校华中师大老师教给我的,我践行后获益几十年。老师还说过,晚上睡觉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为有益, 我就几十年如一日地早晚刷牙。至今83岁, 牙齿仍完整无缺。现我依然每天晨运,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在广州越秀山柏油路快步走20分钟,每分钟110步。我尤感欣慰的是,长期锻炼使我实现和超越了在大学立下的“教书五十年”的鸿鹄大志,并于2012年完成了50万字的纪实传记——《教育人生六十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发行)。在此,我殷切期望校友诸君,珍惜健康,莫忘锻炼,好将你们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为社会和家庭造福的时间比我更长更长!

  二、篇篇回忆录,浓浓孝高味,依依母校情

  这次聚会,好些校友还在百忙中拨冗写了回忆录。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回忆描绘昔日孝高的学习和生活情景,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记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师生情、孝高味,宛如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图片,摆在一起,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孝高画卷,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我将所有文章打印出来通读了。感动之余,我在这还随意摘录一些片断,供大家先睹为快。我想,在作者心中,除他所写的老师外,还会有众多平凡普通、但爱生如子的母校老师,同样值得他们称颂和怀念。

  ——在临近高考的最后两个月,班主任陈材信老师的爱人唐老师,每天一大早就到农贸市场买上53个新鲜鸡蛋,回家后煮成茶叶蛋,然后送到班上,全班53个同学每人一个,天天如此。在当时,陈老师和他爱人的工资也不高,这些额外的开支对他们来讲并不是小数。(注:君知否, 3180个鸡蛋,蕴含有“几多师爱几多情?”)

  ——某日,我看到美国某机构发布的中国高中排行榜,孝高名列第15名,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试想,1984届约260(编者按:应为210)名毕业生,竟有三分之一考上了全国顶级的前十名高校:清华、北大、科大、复旦、交大、人大、浙大、武大、华工……这是怎样的一个威武?

  ——有一天,我们看到一向健步如飞的万尔遐老师摸索着走进教室,捂着眼睛倚在讲台,声音低沉地说眼患重疾,只能闭眼给大家上课了。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的呼吸也紧张起来。万老师慢条斯理地口述课程,时而提问,时而叫同学上台板书。那节课大家听得非常认真,其情形就像是都德的《最后一课》。

  ——听胡成佳老师上语文课是个享受。他把课文中精彩的字句讲解得绘声绘色,有时还配上充满激情的朗诵,声情并茂。他还在课外活动举办古诗词、对联趣闻等专题讲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我感受到,简单的文字居然有如此美感;“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和顶针的对联又是这么有趣。后来,我上大学和研究生班都攻读中文, 学成后又以文字特长脱颖而出,考进武汉电视台, 负责制作重点节目《科技之光》。作为节目撰稿和制片人, 我先后采访过近 200 位院士。这一切,都与胡老师当年的谆谆授业密不可分。

  ——侯寿森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但我更愿意把他认作我的父亲和心理辅导导师。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一句话是: “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其实这是一种学习态度,要求我们在没有考试的日子里,做到勤学苦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陆美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把枯燥的化学讲得跟故事一样。我记得化学中有一章是氮,在课本的附文中讲到化学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大豆在自然生长中却可以固氮,很神秘。大家可能没想到,在这堂课的引导下,竟然催生了一个材料科学家——陈万平同学,他最终选读清华大学化学化工系,毕业后又攻读博士学业。1998年5月27日,陈万平以日本科技厅科研项目研究员的身份,受聘到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三年,导师是前田教授。对于从事材料研究的人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发明一种超级有用的新材料。从这个角度来看,前田教授无疑是非常幸运和成功的。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全世界都兴起高温超导热。一个法国小组报道了一个转变温度为 20K 的新超导材料,包含铋锶铜氧四种元素。前田教授看到这个工作后,对该体系掺杂钙元素,一下子将转变温度提高到 110K。前田教授因此一举成名。至今,他发明的这个超导体还是最重要的高温超导材料之一。

  ——英语老师杨汉平,他上课用了一个闻所未闻的超级学习法。课堂上他让我们先听音乐,闭着眼睛,深呼吸,放松,然后听原声课文磁带数遍。在休息、放松中,我们很多人居然能背诵长篇课文。时至今日,我仍能背出高一英语第一课第一段,不能不说这种教学法的神奇。感谢杨老师的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也感谢孝高领导的开明,能允许老师采用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做法。

  ——某年暑期,语文刘绪煌老师到安陆县招生。我按照父母的请求,请他到我家吃中饭。还说我父母也是老师,想拜见来自名校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他连忙摆手婉拒,说学校有规定不能接受任何吃请,不能在任何学生家吃饭,包括往届的,或是应届的,准备上孝高的,哪怕是简单的便饭。他还说他的午饭早就准备好了,并满意地指了指桌子上的面包和一包咸菜。他又一次说:“你来看我,作为老师,我就非常高兴了!”我听了他的话,看到桌子上的面包和咸菜,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出来!刘老师就是这样的孝高老师中的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他又是伟大的,他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创造历史:创造我们每个学子的历史,创造孝高的历史,创造中国教育的历史。

  三、涅槃重生曾担当,师生教学齐相长

  我记得,1984届校友入学时,是重建孝高的第三年,学校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仍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学校逐年扩大招生,学生没宿舍住,就是一大难题。1981年前后一两年入学的学生,都住在1958年大跃进时抢建的教室,门窗破烂,房舍简陋。有位校友追述了当年的住校生活,写得淋漓尽致,形象逼真:

  ——当时我最痛苦的事就是高一住校带来的生活不便。女生宿舍是破旧老教室,很难见到太阳不说,一间寝室居然密密麻麻放了十一、二张高低床,住着二十多个女生。如果想洗澡,要自己到开水房拎桶热水,然后到临时搭建的简易洗澡间进行。上厕所则要到教学楼内。寝室外只有一个水龙头,早上洗脸用水象打仗,女生们一溜排开地站在水沟边刷牙的情形,算得上是孝高的一道风景线!再就是令我头痛不堪的老鼠。为了防老鼠,几乎所有女生都常年挂着蚊帐。但猖獗的老鼠仍对我们不依不饶。我的蚊帐被老鼠咬得千疮百孔不说,有一个星期天晚上返校,居然发现蚊帐顶上有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写到这里,我的后背还是不由得一阵阵发凉。

  ——当年住校,吃饭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青春发育阶段,食堂三餐的油水已不能满足我们生长的需要,那时物质还不象现在这么丰富,佐餐的点心、零食并不多见。孝高食堂早餐的稀饭和馒头,让我们不到中午就饥肠辘辘。至今仍清晰记得每天中午孝高学子们抢饭的壮观景象。第四节下课铃声一响,乌泱泱的学生往食堂疯涌。抢饭人群中,就有不少象我这样的女生。别看我平时体育一般,但抢起饭来,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每天中午第四节课快结束时,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人在教室,心早已飞到食堂,并为即将到来的冲刺做着各种准备。有段时间,我坐教室的倒数第二排,最后一排只袁安一人。每天第四节课快下时,我俩的右脚就已放到桌子外,做好了起跑的姿势。只等铃一响,老师宣布下课,我们就毫不耽误地飞奔出教室,拿出百米争冠的速度奔跑到食堂打饭。依稀记得有一次丘质模副校长看到我们这壮观的奔饭大军,还颇为不悦。生活之不便,饮食不习惯,那时的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小病一场。

  很抱歉,当时作为主管教学和学生的副校长,我只从纪律方面着想,不知同学们饥肠辘辘之苦啊!鼠患猖獗之事,我是知道的,于是叫老师组织男生去扑打,因而也催生了秦宏校友下面这篇超短而有趣的“言情小说”:

  ——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上晚自习。一位老师进来,临时布置我们男生一任务:到女生宿舍灭老鼠!于是我们这些男生手拿各种工具,有扫帚,有棍子,五花八门,走进了女生宿舍。生平第一次走进一个神秘世界,心里砰砰直跳,不是怕老鼠。宿舍里果然和男生宿舍不一样,到处挂满了花花绿绿的衣服,包括内衣,明晃晃的让人目不暇接,不敢直视!我一下子脸红了,似乎看到了一个犯罪现场。于是赶快用棍子乱捅一气,以掩饰自己的慌乱。最后,逃跑似的离开了。当然,我们所有这些人,二三十个男生,一只老鼠也没抓到!

  面对女生宿舍存在的种种问题,老师们深感不安,而道德败坏者却暗自高兴,伺机作案。1982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不久,女生宿舍就出亊了,有人从窗户伸手到室内,轻轻拉开门闩,贼头贼脑地推门入室。这时多数人都睡着了,恰好有个女生仍未入睡,发现这‘鬼’影和听见推门声,吓得丧魂落魄,尖声大叫,吵醒了全寝室人。学生赶忙跑来我家报告,我随即前往。问明情况后,我马上采取了一些加固防卫措施,然后安抚大家睡觉。事后不久我们就落实了犯案对象,并将其逐出校门,以保女生人身安全。

  学校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工作千头万绪,但以苏道义同志为首的校领导,要“再造一个崭新孝高、重振老孝高昔日雄风”的决心,丝毫未受影响。这里,我从1983年学校文档中摘录两段, 从中可依稀看到当年师生们踏着困难、高歌猛进的脚印:

  ——学校遵循老孝高的办学传统,首先着力抓校风建设。我们采用各种方式,对师生进行“严字当头、爱为核心”的校风教育,力求做到尊师守纪、勤奋好学、艰苦朴实、爱校爱国。

  ——抓教风以促学风,老师要处处严格要求学生。这当中,热爱学生是第一位的。我们始终抓住以爱生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教工道德规范》,还开展了向热爱学生的先进教师学习的活动。省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万尔遐老师,前两年他的两个女儿患重病同时在武汉、孝感两地住院,恰在这时,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又中风卧床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请一天假。有时学生病了,他还把学生接回家中护理。他在学生身上用去的钱不在少数。通过学先进、赶先进活动,爱生之风更加浓郁而普遍。不少老师与中下层学生交朋友,对学生做到生活上关心,学习上辅导,思想上教育。1983年上半年,老师们抓的辅导对象就有200多人。学生病了老师连夜送去就诊;学生经济有困难老师解囊相助;学生思想有疙瘩老师及时与其促膝谈心。为学生理发、洗衣、缝缝补补的更不计其数。班主任陈材信老师两年内为学生理发达四百多人次。去年一年,老师们为照顾学生用去的钱达1700多元。师生间心心相印,感情上亲如父子。正如一个学生病后给班主任胡成佳老师的《谢师》诗所说:“老天无情人有情,恩师暖心胜天灵,面对苍天把话禀,如何报答慈母恩。”

  当年抓“严字当头、爱为核心”的校风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果。这当中可能还有本届校友的身影, “春江水暖鸭先知”,也许各人感知的温度有所不同罢了。在此,我想选出两位校友作例,看看他们30年前的成长与孝高的大爱有何关联:

  ——1981年盛夏,一位姓朱的农家男孩,来到孝高自报家门哭诉,说他是个优秀生,但中考失利,而无缘孝高,连一中也上不了。面对这可怜巴巴的农村穷孩子,校方用另一套试卷给他补考。结果考得不错,当即破例录取。上学时,其父放了一小篮鸡蛋在某老师家。老师得知后,即按农贸市场价折成饭菜票还给他。他大学毕业后勤奋工作,多次说,他要以此报答母校。如果当年校方没半点爱心, 将他拒之门外, 那在今天的中共湖北孝感市委里,就看不到有这位德才兼备的中层领导干部了。

  ——另一位吴同学,家很穷,高三下学期要开学了,仍凑不齐生活费,母亲安慰他说,一筹到钱即汇给他。到了三月要断炊了,钱仍未到。他只好向一个又一个同窗借饭票糊口。又过了一个月,还未见分文,他无脸再向人借了。苦闷中,他的脑海突然闪现一个可怕念头:莫非母亲不在世了?(他妈妈曾因家里靠借钱度日而累遭逼债,痛不欲生,投河自尽过。)他坐不住了,决定退学回家。于是他给班主任陈老师写了封长信。陈老师看信后马上与陆、万、黄老师商量,给他凑了些钱和饭票,劝他千万别退学。高考前夕,他终于收到母亲的4.2元汇款,他得知母亲还健在,欢喜若狂;同时也意识到家已一贫如洗了。全学期他都是在忧心忡忡中度过的,能否考上大学,只好听天由命。结果他考取了。若无当年全班师生体贴入微的关爱(注:到毕业离校还欠某君8元饭票,无力偿还),这位当今已是卓有成效的资深出版人,早就被埋没了。

  四、小树成乔力拄天,我作见证奉序言

  1984届的莘莘学子,早已跨过不惑之年,他们正游刃有余地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应该说,他们就是“百年”树人所指那样的高境界成功人士。作为一个年迈老园丁,目睹昔日的这些小树苗今已长成参天乔木,而且枝繁叶茂、连片成林,怎叫人不心花怒放。

  回眸过去逾半个世纪的茫茫岁月,在千千万万的育人桃李园里,有难计其数的园中同行,穷年累月埋头耕作,却没能分享丁点金秋硕果。我在万分敬仰忠诚教育先辈们同时,也深感满足、荣幸与幸福。再联想到复办孝高的“开荒牛”中,也有12位羽化登仙了。他们是朱荣熙、俞泽武、刘金培、代协萓4位干部,陈炎祥医生,以及魏继征、张景龄、李柱、王益珊、杨福田、文德星、胡维智7位老师。对他们的仙逝,我深感痛心和缅怀。这里,让我借1984届校友返校谢师的平台,告慰先师:你们曾教育培养过的这届学子,都已成为社会栋梁,你们在天府之国含笑安息吧!

  我还感荣幸的,这次大聚会组织者决定,将校友撰写的文章及聚会资料编辑成册出版,约我为之写序。我本不敢应允,难却校友盛情再三,“却之却之为不恭”也。当为见证,恕我以此杂感为序。(作者:丘质模)
  本文为《孝感高中84届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序言,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65周年纪念日)写于广州

  

  丘质模,1932年6月出生,广东连县人。英语高级讲师。 

  1957年华中师范学院毕业后赴湖北省孝感高中任教。1959—1962年在孝感专署文教局教研员、武汉市教育局中学科科员,主管所属中学外语教学。1978年孝感高中重建,任教学副校长、党委委员。1985年调入广东外语师范(五年制专科)学校,任该校及广东省小学师资培训中心主管副校长、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 

  多次获省级表彰奖励。1959年5月23日湖北日报专题报道其班主任工作出色。1966年春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其教书教人经验材料。1979年获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奖。1983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教半个多世纪,育人过万。晚年热衷弘扬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