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研讨会发言摘编
发表时间:2014-05-0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社、中华书局主办的“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及苏叔阳、王尧、钱逊、刘克雄、邓晨明等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从苏叔阳主编的《中国美德读本》谈起,围绕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摘编研讨会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刚刚过去。很多人清明会去祭祖和踏青。在祭祖和踏青时,我们的身心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活动中得到了一次净化。我们的行为方式就这样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中国伦理学中那些生活实践的部分。伦理道德的本源就植根于中国人的这些生活实践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的传统。
唤醒民众的美德意识 光明日报总编辑 何东平 然而也应该看到,我们周围的一些年轻朋友,对传统了解得越来越少了。有的是受移风易俗的新文化影响,有的是受西方价值观影响,他们大多没有“祭祖”这个概念,当城市化使移民成为常态,“家族”和“祖宗”的说法似乎已成为遥远的历史,“祭祖”这种社会活动所蕴含的“忠孝仁义”“慎终追远”的意义也随之丧失。我们眼看着年轻人要把清明节也过成与“五一”“十一”没什么区别的又一个小长假。 “万花明曲水,车马动秦川。”踏青大家都喜欢,但是踏青背后蕴含着的文化传统在渐渐淡化,尤其对祖宗、先贤的敬畏之心慢慢淡化。我们研讨“中国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这个问题,就是要强调那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重要元素。这些传统元素的缺失将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以及民族自信的大问题。 扎根民间的传统美德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走到今天,如果在当代丧失,就是我们不够努力。现代文明和传统美德是不冲突的,要办好中国的事情一定要用符合中国国情的办法,我们对本土的东西有责任好好珍惜。我们经常说要向传统要智慧,但是首先要了解传统,既不能刻舟求剑,不求进步,同时首先要以创新的精神、博大的心胸去对待传统,去学习传统。 任何启迪民智的变革都需要精神上的引导,现在中国正在进行中的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也需要精神指导。《中国美德读本》的研讨对唤醒民众的美德意识,学习先贤的高洁情操和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意义。
仰视“草民” 文化学者 苏叔阳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来对中国美德的总结是不同的。今天的《中国美德读本》应该怎么编?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必须用一种新的架构来编写这部美德读本。有学者提出“天地人和”的观念,这对我启发非常大。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提出的生态文明的概念,就是人类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一直到今天进入第四个文明期——生态文明。在我看来,“天地人和”也暗示着中国从原始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不妨有机地借用到这本书上来。“天”就是合乎天道,“地”就是合乎自然规律,“人”就是人间,要遵循孔夫子关于“仁”的很多认识。这样就大体确定了这本书的纲领。 郭沫若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作《马克思进文庙》,讲马克思进到文庙,看到孔夫子正在吃冷猪头肉,孔夫子向马克思阐述了他的“大同”理想,马克思不禁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这个故事有点罗曼蒂克色彩,但是孔夫子的杰出思想不但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的正确,而且还很符合今天的现实。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礼崩乐坏,他欣赏周朝的礼仪文明:“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有人说,孔子为统治阶级服务。其实,孔子的一生无论是从政还是教书,从来没有得到过统治阶级的重用,到哪儿都不受统治阶级的欢迎,甚至如“丧家之犬”。在我看来,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是对未来人类社会的思考,而不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和而不同”不但是人类理想中的大同世界,而且还是成为正人君子的一个标准。因此,要用“和而不同”的人——君子,来建设“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礼”就是他实现文明社会的一种手段,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要相适应,人类社会才能稳定和谐、长治久安。上层建筑当中最稳固的部分就是伦理道德,可以越千年而不变,因此道德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但是近一百多年来,我们对于传统道德的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不断地在所谓移风易俗、破旧立新,使得传统的道德一直被人们忽略。一谈“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一谈“礼义廉耻”,好像就是在谈旧道德。虽然道德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风尚主要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层的生活方式决定的。今天社会的道德问题,不是一天造成的,既与占领导地位的社会势力对道德要求松懈有关,也与法律对道德的约束力不够有关。 中国的道德观建筑在伦理的基础上,西方的道德观建筑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背景不同。《中国美德读本》希望有更多的读者,从小学生到耄耋老人都能读得下去,如果单纯从伦理学的角度写一部关于中国道德的书,就不够通俗,如果耳提面命、大量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们采用了集纳多种文学样式的通俗写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书中表达了“天地人和”的生态文明观,要让专家学者不觉得其浅,让小孩子也不觉得其深。 编写这样一本书,应该选择什么内容?大量的中国美德故事都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我反反复复地看书稿中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经常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我在这本书的《编后感》中说:“仰视那些‘草民’吧!他们是民族魂的体现者、继承者。抚摸他们的胸膛,凝视他们的眼睛,倾听他们的欢笑、细语,悲叹或者哀歌,尽心尽力地呵护他们如同呵护父母,我们的民族就会似青草年年葱绿,如流水滔滔不绝,与日月共辉煌,同天地共长久!”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们从哪里寻找自信?从哪里寻找力量?要到群众中去寻找。
仁德忠恕与大同理想 中国孔子学院导师 刘克雄 我们传统里面的核心思想,最重视的是美德的修养。苏叔阳主编的这本《中国美德读本》从最简单的小故事开始慢慢梳理,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是这样一个仁厚、诚信的民族,正好是现在我们国人最需要的读物。 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他的祖国?当然,祖国有壮丽的山河,然而更重要的是祖国的历史文化。祖先的文明是后世子孙的荣耀,也是后世子孙的财富。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里,儒家占最重要的地位。不能因为祖先留下的经典艰深难懂就不去接受,要想办法把经典里的精华用最浅近的文字表现出来,让国人都认识到这些财富的价值。 我在这里着重讲儒家的“仁”。“仁”字的构成是二人,人和人之间相处的道理是所有儒家经典的一个核心。《论语》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解释:“尽己即为忠。”尽自己的心力,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就是忠。“恕”如何解释呢?孔子自己说过——就是在《中国美德读本》“题记”里面说到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人相处,我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绝不推诿给别人,就做到了忠。人非圣贤,难免偶尔会有小过失,我能够用恕包容别人,就做到了恕。别人对我也是如此。我做到忠恕,他也做到忠恕,我们两个人就可以长久、和谐、友爱、互助地相处。这是孔子儒家的真正核心思想。 仁德忠恕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一说就明白。两个人相处是如此,那我们试想,如果三个人都做到仁德忠恕,这三人一定也能和谐相处。再扩大到一个家庭,一个小团体,一个社会,人人都做到仁德忠恕,这个社会就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就是《礼运·大同》里说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大同世界。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礼记》中提出来这样的政治理想。忠恕的道理人人都很容易明白,都很容易做到。如果天下的人都做到忠恕,就实现了先人标榜的大同世界。 仁爱的“仁”,写法是二人,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借此机会,我只提出这个儒家最简单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忠恕,然后慢慢拓展到整个国家,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中国美德支撑中国梦 中宣部理论局巡视员 邓晨明 《中国美德读本》用散文的笔法讲普通人的故事,夹叙夹议,让人能读进去,能读懂,而且能受益。这本书之所以能起到这种效果,离不开主编苏叔阳先生的努力。从早年的《丹心谱》,到今天的《中国美德读本》,苏叔阳一以贯之地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融入他的作品中。 《中国美德读本》这本书介绍苏叔阳是一位“文化学者”,我很认同这样的定位。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对知识分子有独到的定义。他说,所谓知识分子,一定是有特殊人格的人。我想套用这句话:“文化学者或者文化人,一定是具有特殊的人格和文化修养的人。”现在,“作家”这个名词用得有点滥了,但是“文化学者”或“文化人”的称谓是一般人担当不了的。“知识分子”也是如此。很多人号称知识分子,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一个人即使成为博士、教授也未必是知识分子。苏叔阳带领的写作团队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一本书?就是因为他们有文化的底蕴,有精神的追求,有人格的独立。 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出现,既带来沉重的环境问题,也带来沉重的道德问题。过去,西方出现过一批反对现代化、反现代文明的学者和斗士。现在回头看,他们也未必没有道理。我们现在发展的代价太沉重了。前两天我去石家庄,下了火车就咳嗽。我当时就思考: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发展,也要白云、蓝天、清水,而不要雾霾。道德问题也是如此。我们讲经济发展,不能忽略了道德的问题。现在“中国梦”是一个热词,要实现中国梦,没有中国美德的支撑就无从谈起。没有具有美德的人,中国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传统文化需要当代表达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 谭跃 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说:“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实际上是我们当代中国出版的一个主题。 我们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在5000多年绵延浑厚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力量,因为这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出版宗旨:在出版工作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美德读本》是承担了这样一个使命的项目,选题一开始就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华书局邀请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苏叔阳先生担纲主编,历时两年多才完成出版。我们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中,立足于“民族”和“传统”,又紧扣时代精神和党的执政理念,做出一本有中国气派的美德读本。 中国出版集团非常重视出版企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中华书局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苏叔阳的主编和各位作者的优美文字,使《中国美德读本》成为一次鲜明的主题出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美德读本》正是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必将对“三个倡导”的社会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 苏叔阳过去主编的《中国读本》将中国历史文明展现在外国人眼前,而《中国美德读本》则侧重表现我们周围人身上闪现的美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版权输出,让外国人更了解当代中国,消除误解、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共识。
传统美德与民族认同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王尧 我今年87岁了,没干别的活,主要是研究西藏。我读过苏叔阳主编的《西藏读本》,很佩服。现在他主编的《中国美德读本》这本新书,挖掘普通人、小事情中蕴含着的中国美德,更是举重若轻。 我想着重谈谈《木兰从军的故事》这一篇。这个故事来源于我们小时候都念过的《木兰辞》,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她的故事首先表现的是忠君,现在可以理解为忠于国家。其次是孝亲,花木兰的父亲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因为战争要回到部队。他的年纪大了,应该儿子去参军。可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只有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来救急。忠君和孝亲这两个当时主要的道德观念,她都具备,在人格上是了不起的。 这个故事还牵扯到一个问题,花木兰的君主称为“可汗”,既然是可汗,就不是汉人。可汗是当时北方民族的首领,简称就是汗,比如后来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汗。这个故事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建立的王朝。魏孝文帝主张汉化,他认为在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中国,鲜卑人作为统治者要想站得住脚,要想让王朝长治久安,学习汉语文很重要,因此规定朝廷讨论问题都要讲汉语,不许讲胡语。当时胡汉的交往很多,花木兰可能是胡人的后代,可能是汉化了的胡人,也可能是胡化了的汉人。既然这样,那么花木兰的道德标准就代表了一种民族认同。《木兰辞》强调民族认同,就是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这种精神非常重要。 清朝的赵藩在成都做知府的时候,在供奉诸葛亮的武侯祠,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四川有藏族、彝族、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聚居,让这些少数民族真正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不能用武力,而是要获得精神上的认同。他提醒后人,政策要符合当时的形势,过宽过严都不行。这些话直到现在还有指导意义。费孝通先生一生做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他对这个对联又有所补充,就是他为民族工作最后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民族都有好的东西,要相互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共同开放绚丽的花朵,实现“天下大同”。费老先生2005年故去了,但他生前留下十六个字,非常有特色。
“修己”与“安人”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 当代中国植根于我们悠久的文化土壤之上。传统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深厚的滋养,而且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基础。 现在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和传统儒家不完全一样,传统儒家是把“道”和“德”分开讲的。《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实际上有两个层次,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德”是把道落实到比较具体的行为上。做人要有所遵循,但是光讲“道”的原则不行,还要落实到“德”的层面。也可以说,道是本,德是用,要通过“德”来落实“道”。 我们现在对“道德”的关注好像比较偏重于“德”,而“道”讲得比较少。道指的是什么?《论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体现了孔子对仁、对道德的基本要求:首先要“修己”,注意自身精神品格的提高,把精神品格的提高放在对物质生活追求之上;其次要“安人”“安百姓”,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要把自己放在群体中间,随时随地想到别人。我觉得这两条可以概括为“以天下为己任”,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最近我在思考,传统的道德传承有两个系统,一是精英阶层——君子的教育,二是普通庶民的教育。道德体系有不同的层次,道的层次比较高深,不是所有人都掌握,普通老百姓只掌握德的层次,“日用而不知”,这是现实的情况。中国的传统道德实际上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礼俗、文学作品、日常生活。老百姓都这么做了,不一定能说出多少道理来,但这个也很重要。精英分子集中地体现了传统。但是老百姓的生活行为也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传统。如果没有这些,就算不上中国的传统。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还是体现在老百姓身上,不只是少数的精英分子。精英阶层的道德和普通庶民的道德是统一的,是中国道德精神的两种表现,同样重要。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这个角度讲,可能是老百姓的传统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具体的“德”,“道”就总是悬空的。如此说来,《中国美德读本》以讲故事的形式让普通人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基础性读本,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今天,如何看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