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激活一方教育生态

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育新闻网

  ▇“校校发展提升,个个教育成功,堂堂学好学会,这才能够实现教育由基本的生存目标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归到教育最原始的目标就是享受。”

  ▇“课改的关键在于学校执行力,学校执行力在于教育局。因此,教育局如何将自己的行政执行力和政治执行力转化为价值执行力、价值引导力?那就是构建共同愿景,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分享成长的快乐。”

  ▇“从现行教育的三个错位看,也必须要课改。一是教育目标的错位。一尺度来衡量每一名学生,一考定终生,手段变成了目的。二是教育时空错位。中国的教育问题颇多,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小学、中学本应该是孩子学习快乐的时间,大学本应该是奋发努力的学习时间。但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时空错位。第三个错位就是课改思想与行动的错位。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体系最大的差异是中国说得比做得好。”

  ▇“教师抵触课改存在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想改。二是不愿意改。因为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老师对固有的教学模式、方法非常熟悉,改革要洗脑,要转换教育观念,必须重新从零开始,老师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三是不敢改,没有勇气。作为应试教育的骨干老师,一旦思想观念转变了,肯定会成为课改先锋。而不敢改的原因,有政策的问题,也有转换脑筋的问题,再就是激励的问题。”

  ▇“所谓的课改‘三步走’,一是先干不争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往前推。二是先临摹不议论。就课改模式而言,我们借鉴了其他课改先进校,为教师做出一种示范,在此基础上创新。三是先做不评论,把细节抓严、把过程做实,之后再总结反思。”

  课改最关键的就是执行力

  主持人:发现本土经验,传播原创价值,推动教育变革。这里是《中国教师报》论道教育演播室。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解成君。今天来到我们演播现场的是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国安,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校长胡体树,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初级中学校长江思容,还有本期观察员、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

  洪山区教育局推进区域课改虽然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但是他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邀请三位洪山教育人与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课改推进之路。

  陈局长,洪山区是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也是高校的聚集地,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请问当时是什么原因让您选择推动区域课改呢?

  陈国安:洪山区是武汉市七大中心城区之一,它有7所部属院校,38所各级各类普通高校,还有30多所科研院所,1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智力聚集之地,武汉的“中关村”。但是,洪山区的基础教育同全国的基础教育一样,依然是老百姓不满意,教师不满意,学生也不满意。而老师们应该说是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经常有老师这样说,红烛照着红颜老,而学生却是春眠不觉晓,睡觉实在太少。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觉得要改变教育现状,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必须推进课堂改革。因为只有课程改革成功了,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办成人民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主持人:您作为教育局的管理者,当时是怎样勾画洪山课改的蓝图?

  陈国安:要在洪山区这一个高效密集区把基础教育做得更好,首先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人人享受教育。这个人人享受教育,我们确定了三大要义,那就是体验、感悟和成功。确定了三大目标即校校发展提升,个个教育成功,堂堂学好学会,这才能够实现教育由基本的生存目标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回归到教育最原始的目标就是享受。其实,教育就是一个享受的世界,这样才能体现我们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对智慧的启迪激发、对能力的培养提升。这就是我们勾画出的一个教育蓝图,要努力办中国最享受的幸福教育。

  主持人:我们知道落实区域课改首先需要的是学校的执行力,请陈局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洪山教育局是如何把学校推上课改高速路的?

  陈国安:我觉得,课改最关键的就是执行力,其实国家课改早就已经动员了,它就是国家意志。为什么一直以来总是推不动?问题的关键出在学校执行力上。学校的执行力在于教育局,因此,教育局如何将自己的行政执行力和政治执行力转化为价值执行力、价值引导力?在这一点上,我们重点还是推行价值执行力、价值引导力,那就是构建共同愿景,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分享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讲得更细致一点。第一,构建共同愿景。就是洪山区有68所中小学,不是说哪一所学校搞课改,而是整体推进。整体推进分三个层次,也就是说所有学校都是实验校,实验校以后会通过跟《中国教师报》专家合作进行验评,从而争创成为课改样本校。课改样本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通过专家的验评成为课改名校。这样我们构建的共同愿景就会让所有学校、所有教师员工、所有学生都为之努力。第二,满足发展的需要。洪山区各级各类学校非常多,小学、初中、高中,还有职校、特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发展需要,老师也有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我想,课改完全靠行政力量其实是推不动的,而是要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内在需要。第三,分享成长的快乐。今天来的两位校长的所在学校都有很好的成功经验,我希望他们也分享一下他们如何在课改推进中把教育局的行政指挥力变成学校坚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或者价值执行力。

  否定自己是最难的事情

  主持人:洪山区是一个文化之地,当时推动区域课改的时候阻力大吗?

  陈国安:推动课改的阻力是相当大。

  主持人:最大的阻力来自哪里?

  陈国安:不同的阶段阻力不一样,最开始推进的时候,阻力主要来自于教育内部,因为洪山区是中心城区,有非常优秀的教师,省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带、名师很多很多,他们有已经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些都是他们不想课改的理由。我已经教得非常好了,洪山区高中有90%的学生可以考上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可以考上重点大学,我凭什么还要改呢?否定自己是最难的事情。

  当推动了一段时间课改以后,阻力就不再是老师了,这一段最大的阻力是家长。家长说,你把我的孩子当小白鼠做实验,你们要政绩,你们推广课改我不反对,但不能从我的孩子开始,我的孩子在高中就三年,三年会影响他一辈子。我的想法是,正是因为三年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我们更要推行课改。

  第三个是社会的阻力,包括上级行政部门对我们的评价、官员观念的陈旧,还有其他的行政部门,包括人事,财政、编办等。因为课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他们觉得别的学校都不搞,你们搞课改需要财政上千万的投入,成本有点太高了。但是,最终他们都理解了课改,因为课改才是中国教育圆梦的梦工厂,所以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主持人:有来自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阻力,但是我们发现陈局长没有提到有来自中小学校长的阻力,说明我们的校长是非常好的。其实,很多区域课改的推进效果并不好,问题出在校长身上。今天有两位校长来到这里,请问你们为什么积极推行课改?

  胡体树:洪山高中作为洪山区唯一的省示范高中,我们是非常主动地选择了课改之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唯一的省级示范高中承载着全区对我们的关注,承载着洪山教育的精神。那么,洪山高中的教育其实就代表着洪山教育在全市的地位。近几年来,洪山高中综合办学的实力有一定提高,但在作为教育强市的武汉市,我们还有许许多多上升的空间。如何让我们能够实现质的蝶变,我们这个时候在思考学校应该给孩子们的是什么,教育管理者的信念是什么,课改应该从哪个地方入手。思考的结果是,我们选择了从高效课堂入手。

  江思容: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作为洪山中学,以前是洪山高中和洪山初中是一个完整中学,在政府和教育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快速发展。高中初中分离之后,初中洪中又迎来了一个发展机会。

  再从教育形势来看,我们选择课改有四个必然。第一,课改是对教育现行体制的挑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第二,课改是教育对现行纲要的精神响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三,课改是改变人的发展,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第四,课改的终极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现行教育的三个错位来看,也必须要课改。第一个是教育目标的错位。它把成人成才的目标搞反了。同一尺度来衡量每一名学生,一考定终生。第二个是教育时空错位。中国的教育问题颇多,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小学、中学本应该是孩子学习快乐的时间,大学本应该是奋发努力的学习时间。但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时空错位。第三个错位就是课改思想与行动的错位。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体系最大的差异是中国说得比做得好。

  观察员:我多次去过洪山,我觉得,从意义的角度来讲,洪山的教育改革有6个典型意义。大家知道我们的课改发源于山东一个偏远的农村学校,然后走到中心城市来。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所以洪山改革的意义就是在中心城市推行改革。它将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对整个主流教育的巨大挑战。

  第二点,洪山改革在目标上更高远。刚才陈局长讲到让学生去享受教育。这个境界不得了,不再单纯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为了有更好的升学率。

  第三点,改革对很多区域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洪山区的6支队伍形成了这样一个合力,从政府开始到学校校长以及一些科研部门,然后到教师、学生、家长,形成这样的合力不再是单纯的行政推动或者是依靠教师的某种教育自觉、某个人或者某一个校长的改革。

  第四点,因为洪山是整体上改,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大家知道,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其实很大。校长的差异性也是很大的。如何去发挥像许许多多的江校长、胡校长这些校长改革积极性,同时激发另外一类不想改的学校推行课改,都是一个难题。

  第五点,洪山本身就是教育名区。教育名区敢于改自己,这里边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第六点,洪山的改革是做了充分的理论乃至理念准备的。它不像当初某个区、某个校怀着冲动而改,它是做了很多理论准备的,因此它的改革体现出很大的理性色彩。我觉得,科学本身内涵就是理性,这样的改革更有未来。《中国教师报》关注洪山高中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的。我们希望洪山高中真正能对全国很多中心城市的教育改革带来一些启发。

  五大策略解课改阻力

  主持人:洪山高中是洪山区唯一一所省级示范校,而洪山初中也是一所市级示范校。作为一所名校、高中的校长,如果站在原有的成绩单上继续前行会轻松一些,但他们都选择了改革,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毕竟无论是高中改革还是名校改革,都会产生很大的阻力。下面我想请问两位校长,你们当时的阻力来自哪里?又是如何化解的?

  胡体树:有来自学校内部的,如学生、老师和部分管理者;也有来自外部的,如学生家长、社会管理部门和其他社会阶层。其实,任何一项改革大家有异议,是非常正常的,让大家接受改革,使改革顺利推进,洪山高中是这样做的。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一些现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学生不适应课改。从初中到高中,教学模式的变化让学生有些不适应。初中教学还是老师搀扶着走,高中课堂是放手自己走。二是家长不理解。就如陈局长刚才说的,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把他们当作实验的小白鼠。三是社会不认同,认为我们是在搞政绩工程。四是我们的教师包括学校管理者也在担忧,担心课改会影响高考的成绩。

  面对这样一种压力、阻力,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一定要化解。对此,我们学校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工作是请专家给学生家长做了一场报告会。我们给家长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课改前期,由学校给家长写,让他们知道学校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做了哪些准备,课程怎样改,要达成什么目标。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让学生给家长写信,写写他自己在学校实施课改后有什么变化、体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当孩子满意学校的课改,家长就会满意。第三个工作是我们进行了三类课程的比赛或研讨。我们请专家给我们上示范课,教师自己也要上体验课,每位教师要让课过关。第四个工作是我们将课改中的问题课题化,把课改推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第五个方面是课题课程化,把课题变为课程,通过微课程的形式予以化解。

  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工作,家长的质疑、社会的嘲讽、学生的不满意等压力慢慢减弱了。

  江思容:刚才胡校长讲的我有相似的感受,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课改的阻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家长质疑课改,二是教师抵触课改,三是社会不认同课改。

  家长对于课改的抵触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一些学生家长认为,课改是把学生作为实验品,影响学生成绩的发挥。二是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家长认为,课改影响了尖子生的发挥,课改促进了公平化,他对这个事情是不满意的。三是一些学困生的家长认为,课改后老师讲得少,学生学得多,课改后原来的学困生学习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教师抵触课改。抵触课改也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想改。二是不愿意改。因为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老师对固有的教学模式、方法非常熟悉,改革要洗脑,要转换教育观念,必须重新从零开始,老师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三是不敢改,没有勇气。作为应试教育的骨干老师,一旦思想观念转变了,肯定会成为课改先锋。而不敢改的原因,有政策的问题,也有转换脑筋的问题,再就是激励的问题。

  洪山初中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从家长这个层面,我认为胡校长讲的非常好,我们跟胡校长的做法是一样的。第二,从老师这个层面,给老师“搭台子、出点子、给位子”即三子,同时“三调动”帮老师去改。一是调动学校管理人员课改的积极性,二是调动老师教的积极性,三是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想课改的人有事干,会课改的人有舞台,课改成功的人有位子。

  主持人:刚才两位校长谈的阻力问题,很多学校都遇到过。李主任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观察员:首先,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种新旧教育的对决。我们有时候会把课程改革叫作鸦片战争以来的另外一场中国人的心灵斗争,是一种搏杀。课改当然很难,我们都喜欢引用鲁迅先生的话,搬个书桌改个炉子都要流血,更何况流了血未必改得成。教育评价如果仅仅停留在升学率上,自然会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成绩。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老师缺少眼光,应该引领教师从人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权益到底是什么。

  另外,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除了学习之外,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有适度的生活,是不是应该追求学生最基本的身心健康。从人类或者国家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要让孩子在未来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就必须拥有赢得竞争的利器。从这种角度思考,我们要引领教师不再盯着眼前所谓的一点点儿利益。

  再之,要唤醒一个人对事业的激情,课改就是唤醒教师的教育激情。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心都沉睡着一个巨人。教育就是唤醒一个巨人,我们怀着激情这样去做。”

  我觉得,洪山高中和洪山初中真的做得很多。教育局长也有意识地征集课改问题,做了很多富有策略性的研究。我建议陈局长介绍一下改变教师观念的策略。

  激励机制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主持人:观察员谈到的“新旧观念的对决”非常形象。我们都知道,改变教师的观念是区域课改推进过程中非常重要且最难的一步。请问陈局长,您是怎么改变教师观念的?

  陈国安:教师的观念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很难。我想首先还是要改变教师的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原来的老师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前三年非常敬业,后三年也还可以。到了后来是勉勉强强又三年,中级职称拿到了,高级职称拿到了,也就渐渐懈怠了,出现职业倦怠。这是现实中大多数教师的状态。要说教师不接受新鲜事物也不对,他们还是可以接受的。第二个问题主要出在国家的政策,因为国家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几乎就是升学率。谁班上学生升学率高,那么这样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评优晋级就是这个老师。

  那么,如何真正改变教师的观念?第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有计划地邀请了李炳亭主任、杜金山、刘金玉等全国课改先行者进驻洪山区,给老师们作报告,并且取名为“紫松·大家讲坛”。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课改就像这“紫松”一样,既要有顶级设计、又回到基层老师。通过专家引领,冲击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而且先后有20多次。每次总有一批老师被“点燃”,既解放了老师、也发展了老师。

  第二,手把手地让老师们学一些课改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方法不行,光有良好的愿望也不行,所以刚才胡校长说的三关,即过关课、攻关课和闯关课。这三关让老师们真正掌握了高效课堂最基本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第三,教育局的激励政策。课改不仅仅是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改变老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只有老师的生命状态得到改善,那么他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因为搭建了平台,让老师成为课改的首席专家,课改名师在区内进行交流,在市内进行赛课,还走出湖北省交流学习,让课改名师找到了人生的自信和教师的尊严。这一系列动作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更好更快地实现成长。其实,我们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不光是青年教师,还包括差不多退休的老师都成了课改名师,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所以应该说,洪山区课改在教师这个方面的阻力几乎没有。要有也只是一些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差异,观念上的差异。要在洪山区的老师们中间作一个“反不反对课改”调查,我觉得应该是没有。

  主持人:我们看到洪山区教师的教学激情是被教育局点燃。在区域推进课改的过程中,两位校长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点燃教师的激情,请跟我们也分享一下。

  胡体树:刚才陈局长介绍了很好的经验,我想结合洪山高中的情况,谈谈我们是怎样在区域宏观背景下改变教师课改观念的。

  我们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植信念,坚定信仰。我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报告会,有自己的专家、外面请的专家以及学校各种工作计划及措施里面,不断传递课改的梦想、信仰的培育、信念的坚定。我们希望洪山高中的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的尊严、教育的理想、教育的良知,坚守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本质。二是观念的碰撞。我们经常利用周四下午活动作一些小课题研究。三是书香自愿契约读书活动。这个活动让老师们能够主动读书,通过读书走近书本,走出困惑。洪山高中的契约读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原来我们要求大家读学校买的书,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们就搞了一个契约读书活动,就是你愿意读这本书,跟学校达成一个契约。如果愿意读,那么你承诺会写一些读后感,或者写出你的反思,那么我就给你想读的书,不愿意读就不给。结果,学校170多位老师中有140多位老师主动参与,比原来的强迫要求读书效果好得多。所以,高效课堂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四是提出了洪山高中教师在推动课改过程中共同成长,个体研究课改的策略。

  江思容:我也讲三点个人看法,刚才陈局长和胡校长讲得非常实。要把课改工作搞好,首先是校长的责任,校长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大问题想的越深刻,小事情做的就越有效果。作为一个课改校长,如果不抓德育,就是不称职的校长,如果不抓教学质量的校长是管理不到位的校长;不抓课改的校长是不清醒的校长。校长喊破嗓子还不如做出样子来,带头引入形成一个课改动力。

  其次,在引导学校推行课改方面,我们借鉴了襄阳课改的成功经验。并因地制宜,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三步走的方式来推进。一是先干不争议、有计划有步骤地往前推。二是先临摹不议论,就课改模式而言,我们借鉴了其他课改先进校的模式,为教师课改做出一种示范,因为没有模式,我们的课堂就没有规范,有了规范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因此我们提出“临摹有效、去模高效”的策略。三是先做不评论,把细节抓严、把过程做实,过了一段时间后再总结反思。

  观察员:在推区域课改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建议教育局,要做好课改,必须从人入手。因此,我们提议一些学校或一些区域的教育局要承认三个中心,一是教师生活中心,让教师的生活变得丰富、圆满、完整起来。二是教师情感中心,要关注教师的情感、心理、生理等等问题。三是教学指导中心。

  其实,我觉得不管怎么改,一个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构起自己的三观来。你有什么教育观,是否真正以人为本,在改革之前首先是教师的问题;你怎样看待教师,怎样尊重教师,怎样理解教师。如果不能够把教师当人,或者教育牺牲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去成就学生,那么教师这个职业没有什么幸福感、尊严感可言。

  传统教育对教师的关注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本身,关注教的结果如何。现在通过这三个中心——教师生活、教师情感、教师教学指导方法,开始关注教师的时候,教育生态势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值得深入研究。

  课改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主持人:刚才大家都谈到课改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现在洪高的老师和学生发展怎么样,我们想请胡校长谈一谈。

  胡体树: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教师能领略教育的趣味。洪山高中作为省级示范高中,在改变教师和学生生存状态的时候,主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一个愿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全国知名的高中”。三个目标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提升学校”。为此,学校开展了“四大工程”,即阳光学生工程、幸福教师工程、活力课堂工程、生态校园工程。

  主持人:我们知道很多学生家长以及想要课改却不敢课改的人们,很关注如果推行课改后,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胡校长,洪山高中推行课改已经一段时间,您比较有发言权。

  胡体树:学生家长对成绩的理解就是学业成绩。我个人认为,成绩有两方面,一是学业,二是综合素质。洪山高中通过一年的课程改革,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关于综合素质,洪山高中通过高效课堂以及“四大工程”的开展,学生的状态应该说是非常好的。我感觉到三个变化,一是学生变得爱学习了。通过课改,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二是变得爱课堂了。通过小组学习和展示,学生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三是变得爱学校了。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我们这个学校。谈到学业成绩,高效课堂对学业的成绩不但没有影响,反而促进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我们比对了未实施课改的高一年级与实施课改的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发现高二年级有三个提高。一是整体成绩的提高,特别是一本院校上线人数大幅度提高。二是原来的平常班级很难有考上一本院校的孩子,这次每个班里都有两三个甚至五六个孩子上了一本院校。三是原来普通班的孩子都希望到重点班,现在这部分学生都希望呆在原来的班级,因为这样的班级也有考上好大学的潜力,这是很难想象的。可以说,课程改革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得到了发展。

  主持人:我们看到洪山高中学生的状态是非常不错的,两位校长和局长都介绍了洪山区教育局在课改中做了有益的尝试。现在的洪山教育整体发展情况怎么样,形成了哪些模式呢?

  陈国安: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观念的转变和样本校试点,去年9月份全区全面推进了“高效课堂”。在起步阶段,我们主要是学习“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通过“临模—入模—破模”三个阶段,我们现在总结出一套“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当教育成为一种享受,教育就变得十分简单,当教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的时候,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

  “135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一是一种理念,即必须将原来的教学中心改变为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理论。如果没有根本的改变,哪怕其他的“高效课堂”元素再多,最终也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必须将生本理论贯彻到课堂的方方面面。

  二是三大支撑。“高效课堂”只有一个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基础设施,像我们的开发区要电通、水通、路通,那我们的高效课堂起码要有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这三大支撑。当改革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措施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时候也可能会淡化,但在起步阶段,我建议全国的课改同行必须有这三大支撑。

  三是五个教学环节。这在全国的学校中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我觉得,洪山区课改的特点主要是“学、展、点、练、思”。“学”,包括学生的读学、对学和群学;“展”,小组小展示、班级大展示;“点”,老师的点拨、点评、点化;“练”,当堂练习;“思”,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导学案的反思、练习的反思,也包括对最终结果的反思。根据老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不同而派生出五种不同的课型,并不是一节课非要机械地分成五个等份。当以学为主时,可能就是学习课;当以展示为主的时候,可能就是展示课;当以巩固练习为主的时候,就是复习巩固课。这些方法老师们现在用得比较熟练。

  所以,当教育成为一种享受的时候,教师对这种模式的理解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主持人:除了洪山教育有自己的模式之外,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模式。江校长给我们介绍一下洪山初中的模式?

  江思容:陈局长站在洪山区的高位上讲述了洪山课改的模式发展过程,讲得非常好。洪山初级中学现在正是在这种大模式的规定下,结合自己的特色制定了新的模式。

  尽管教育界对教学模式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课改初期对课堂形式进行必要的规范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由原来的“448”模式提炼为“441”模式,“441”模式,第一个“4”是“4会”——会倾听,会表达,会质疑,会合作,“4会”培养的是学生的4个能力,即学生学的能力、练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发展的能力。第二个“4”是基本流程——学、展、点、练。“学”,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从教师层面出发应该怎么做呢?即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示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学习。“展”,是课堂展示。从展示的层次来看,六个人一个小组,两个人为一个对子。组内小展示,组间大展示。展示的形式有口头展示、文本展示、操作展示。展示的内容是探究的结论、思维的过程、总结的规律、生成的问题。“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从点的方式来说,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要予以启发式的点评;当学生学习方向产生偏向的时候,老师要予以引导式的点评;当学生思维凝固的时候,老师应予以诱导式的点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向深入的时候,老师应该给予发展性的点化。“练”,是课程检测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好不好,从练的角度就能看得出来。练习的方式有两个层面,一是夯实基础,二是能力延伸。既要照顾好学的学生,又要照顾到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关于练习的设计,我们也从三个方面考虑:信息容量大、思维含量高、评价体量多。最后一个“1”就是一个中心——以学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助教,多学少教,以学评教。

  推进区域课改要做到“五动”

  主持人:听了江校长的介绍,我们发现不管是洪山区域课改的推进模式,还是学校自己的推进模式,都在不走前人的老路,都有很多创新的地方。请陈局长总结一下,区域课改的创新点都有哪些?

  陈国安: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要想在60多所学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课程改革,经过这三年的探索,我们有这样一些体会,推进区域课改应做到“五动”。

  第一是行政推动。行政的推动需要政治智慧,因为区委区政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所以洪山区以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出台了推进区域课改的实施意见,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从政策层面、保障层面和部门联动层面给我们很多支持,让我们党和政府都理解、支持甚至参与课改。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教育局等如果不认同课改,就无法在一个平台上对话,无法获得支持,这就需要教育局相关领导、科室领导懂课改,参与课改。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责任担当,一个区域的课改,谁也不能担当一定能成功,但如果没有课改就一定不会成功,所以要有责任要有担当,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担当。

  第二是专业带动。课改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程,需要有国家级的专业团队。像中国教师报、全国课改共同体,他们的专业引领,也要省市教研员这一级的教研专业团队对我们的引领,以及区级教研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引领,使课改平稳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解决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致于出现无法解决问题或束手无策的情况。

  第三是教师主动。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校长是主角,课改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是很难走得长远的。因此,教育局从这个层面考虑,设定了三个“三师”评选,首先是课改首席教师,经过一两年的磨练就是课改明(明白、明辨)师,最后是就是真正的课改名师。

  第四是学区联动。我们区68所中小学被划成8个学区,分别为中学四个,小学四个。教育局每个领导带一个区、两个实验校,包片。这样学区与学区之间的教学教研课改管理都是一体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场。就像刚才李主任说的,生活场、生命场和方法场。区域课改中分成小的学区,每个学区中有一些评比检查推进,这样就减少了教育的工作面太广、战线太长的问题。

  第五是评价促动。任何一项工作没有评价激励往往走不远,评价就是一个动力工程,教育局、学校都制订了相关的评价标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局的课改也制订了评价标准,对教育局做得好的工作每年给予将近两千万的财力支持,每年就“高效课堂”要听取教育局专项汇报,然后进行指导。教育局把“高效课堂”的推进工作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相挂钩,特别是与教师和校长的绩效相挂钩,目的是要调动教师、校长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真正实现生命的灵动。

  当然,在评价问题上还包括对学生的评价、班主任的评价和年级的评价,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标准。这“五动”经过这三年从理论的准备到行动的实践,如今已经成为洪山人坚定不移的信仰。

  观察员:真的是非常受教。我觉得陈局长刚才讲的“五动”很好地体现了当前从中央到教育部对课改的要求。我们讲中国课改四年,从改课到课改,然后到十八大讲的综合改革,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我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洪山的教育改革已经形成了教育改革的“洪山模式”。说模式,很多人未必理解我所讲的模式及其基本内涵。在我看来,“模式”这个词承载着教育的目的及教育思想的创新成果,也承载着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承载了很多教育人对未来的期盼。不要把模式理解为一种僵化固化的一些东西,它恰恰是我们的期望、思考和经验。

  我觉得洪山这样一种综合改革的模式至少体现出三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简单而深刻。教育原本很简单,却又很深刻,深刻到真正站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一切行为。第二个特点是系统而科学。课改不再是局部的一种改革,而是改环境、改文化,形成了一种洪山系统性的东西。我觉得当下很多教育方式是不科学的,有的只是放大了某一块内容,就像一个人锻炼一样,每天光锻炼上肢而忘了锻炼下肢,这样也锻炼不出健康的体魄来。

  第三个特点创新而实用。洪山课改不是一味追求创新,而是在教育价值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一种非常实用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有了实用化的模式就有了抓手,就很容易让教育思想、教育期盼变成现实,因此才会呈现像胡校长讲的“三个变化”。教育的意义是指为什么而办学,为什么而上课,为什么要让学生背着书包来到我们学校。正是因为这些意义才引发胡校长讲的以前我们以为高考主要是考重点班,冲进一本,普通班目标就是二本。实施课改后,为什么对教育和考试的理解都有了改变呢?因为当这样一种教育激活了每一个生命潜能时,自然会呈现出人意料的东西。

  我觉得,洪山课改再次印证了当这样一个事实: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你会发现任何一个人都变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同样,也会体现像江校长所讲的,从零到破的过程。其实,课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因此任何一个区域都应该这样,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要做怎样的改革,如何出发上路,上路又如何行走。

  主持人:我们通过刚才的访谈已经看到,洪山的课程改革不仅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也为区域教育迎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很多省市的教育人慕名去洪山学习参观。但是课改路还任重道远,那么洪山未来的课改路会怎样走?

  陈国安:还是努力办中国最享受的教育,课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改的路往往是要不断探索,没有止境。所以,我们要反思,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必须坚定地以学为中心,坚持生本理论。如果老师一直在追求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的东西,可能又会走进一个死胡同。因此,我们要与全国的课改同行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梦,为中国梦的实现手拉手一起往前走。课改东风吹起学海波浪花万朵,享受教育有如雁上晴空诗一行,我深信在全国的课改大潮中,洪山这朵花会越开越鲜艳,洪山的“享受教育”一定会写出自己壮丽的诗篇,谢谢。

  主持人:谢谢陈局长,也谢谢两位校长。今天你们全新的思考和有系统有步骤的推进策略给我们正在课改和将要课改的区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最后,我们在这里祝福洪山课改更好、更成功,在未来路上走得更远,谢谢。本次访谈到此结束。

    主题:
区域课改

  嘉宾: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陈国安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校长 胡体树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初级中学校长 江思容

  观察员: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 李炳亭

  主持人:中国教师报 解成君

  时间:2013年4月18日上午

  地点:中国教育新闻网演播室

  支持媒体: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