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

清华大学信息中心主任 蒋东兴 发布时间:2013-2-19 17:40: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是一个高屋建瓴的重要论断,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就是围绕如何发挥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这一核心理念而编制的,明确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

  本文结合作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与相关专家就信息化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有关讨论,从一个侧面谈谈个人对于《十年规划》的学习体会。

  一、如何理解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

  知识传授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信息技术对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的革命性的影响,必将反映到教育,引起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产生、传播、管理、利用的途径和模式

  和造纸术、印刷术一样,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了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不仅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信息技术还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2、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3、信息化改变了教育生态环境,必将促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必将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开始深刻地影响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此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二、对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具体建议

  信息技术将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方向性结论。为了促进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十年规划》提出了8大任务和5个计划,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教育部今年初已经发布通知组织各类试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学习《十年规划》,建议优先推动如下工作:

  1、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

  建设教育云是《十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规划中17处提到“云”,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建立教育云服务平台。教育云服务平台首先要为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校服务,同时可为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服务,部分高校也可使用。

  教育云服务平台在省级建立核心节点(根据当前状况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区县建立服务节点(建议不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市级中间节点可建可不建(根据各地教育行政管理具体情况而定,不建议部署物理的数据中心);在教育部建立共享交换节点,负责跨域服务的组织与协调。

  教育云优先提供如下方面的服务:

  1)教学支持:如面向农村学校的英语、音乐、艺术类课程教学和文艺欣赏等素质教育,解决农村学校这类师资短缺的问题;提供优秀课程资源和学科教学工具,辅助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教育管理信息化:包括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并实现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政府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的无缝衔接,准确掌握教育管理基本信息,加强动态监测。

  3)教师交流与协作:为教师提供交流和教研协作的平台,解决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孤岛”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备课,互助学习、培训,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4)家校沟通。让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方便地与学校、老师沟通,特别要考虑合并校和家长外地打工带来的空间距离和流动性问题,教育云服务平台应提供面向手机的应用和服务。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科软件

  职业教育是当前国情下最能发挥信息化革命性影响的地方,因为职业教育没有基础教育的高考指挥棒,没有大学的重科研轻教学,并且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和人才市场直接接轨,其绩效相对比较容易测量,即教育信息化是否提高了就业力。职业教育的学科软件,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上岗,而不必再需要额外的岗前培训。这实际上是IT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即通过计算机仿真现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习、训练,这对于学生在学校取得职业和岗位经验是非常有利的。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旅游虚拟现实软件和环境,导游专业的学生进入其中学习,可以感受各旅游点的美景和文化,学习掌握各个旅游景点的知识和特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训练职业素养与礼仪,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将能顺利进入工作状态。

  3、构建高等教育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在总体上处于平台期,从技术上看缺乏具有普适性的信息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没有公认的良构信息系统,导致高校信息化机会成本太高,并且因为对于预期成果没有信心,以致很多高校的主管领导和信息化主任不敢涉足信息系统,业务部门无奈只有各自建立自己分散独立的信息系统,校级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基本上只是一种理想概念。先进国家在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如SAKAI(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软件平台)、KUALI(开源的高校管理信息系统),都已运作多年并且小有成效。构建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整体快速发展、突破平台期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我国高校信息化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学术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建设我国高校信息系统开源软件联盟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具备:教育部已经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第一批7个行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正在积极推动功能规范与技术架构的研究,如果在《十年规划》的框架下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此事在“十二五”期间即可取得成效。

  4、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

  在为编制《十年规划》调研的时候,看到一个很纠结的现象——一方面看到中小学乃至很多高职和普通大学的老师获取资料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却看到国家大力建设的数字资源库下不了“乡”,只局限在小众范围,受益面很小。因此,构建教育公共数字资源体系是当务之急,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具体来说:对于国家投资建立的公益性数字资源,如CALIS等,要推动建立公共数字资源的服务联盟,以服务的覆盖度、广度和深度来考核国家投入的绩效,滚动投入,促进其发展;对于其他公共数字资源,重点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政府制定好规划、政策和规范,由企业去建立资源并提供服务,学校在政府的指导和资助下购买企业提供的资源与服务。通过建立这样的机制,促进市场上形成几家标准规范、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企业,促进数字资源产业的良性发展。

  5、建立教育社交网络

  建立以学校实名制为核心的教育社交网站,依托学校固有的社交关系特点,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教育社交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内容、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教育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与兄弟学校的同学、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教育社交网络可以综合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成为师生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和社交中心。建设教育社交网络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这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6、建设公益性教育网络

  教育网络是为全国教育开展信息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的公益性网络,必须由政府来主导,以保证其公益性、公平性。建设覆盖全国的公益性教育网络必须澄清几个误区:1)教育网络是业务网络,是支持教育业务的信息网络,不必是统一的物理网络,也不必是统一的IP网络;2)教育网络是运营网络,支持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及内部管理等各项业务,不是实验性网络,也不是科研网络;3)教育网络是国家公益性网络,不仅是教育系统的网络,因此要国家各部门协调一致来保证其公益性,不只是教育部的事情;4)教育网络是健康、绿色的网络,健康、绿色是信息内容层面的,要靠立法、监管与服务来实现,不是靠网络层及以下的隔离来实现。

  对建设公益性国家教育网络的几点建议:1)统筹规划: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定位,建立多部委协同配合的统一政策和机制;2)分级实施:在统一的规划和规范下,中央做中央该做的,地方做地方该做的,不要越俎代庖,但要做好衔接;3)政策导向:如对中西部地区进行倾斜投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参与等;4)鼓励竞争:建立服务规范要求和准入机制,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提供服务,包括网络运营商、软件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等,都可以在遵循规范和准入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为教育网络提供服务;5)加强监管:建立全国协调、联动的监管体系,强调执法、监管和服务,确保教育网络的公益性、公平性、可用性、健康、绿色、可持续。

  7、推动教学科研的信息化应用

  建网络、建系统、建资源,都是为了应用,没有应用起来的信息化建设都是浮云。《十年规划》明确提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目标:“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与改革试点,探索教育理念与模式创新,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通过大力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学科工具和平台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建设开放知识共享环境,促进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加强共享型科研数据库建设,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形成开放合作的科研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

  当前阶段最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教育部强有力的信息化管理体制:1)成立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副部长任执行组长(CIO),成员包括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如办公厅、信息办、规划司、财务司等部门正职领导;2)设立实体化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作为独立的司局级机构,下设至少三个处:信息化规划处、信息化推进处、信息管理处,信息办主任由办公厅主任兼任,信息办设常务副主任(专职,正司级)主持日常工作;3)整合教育部与信息化相关的事业单位:成立全额预算制的信息中心作为教育部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由信息办常务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成立另一个机构负责教育战线信息化的相关指导与支持职能。

  教育部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果理顺了,各级地方政府都可以参照着做——有一点需要区别的是,地方政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的技术支撑机构必须整合成为一个,包括当前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馆,乃至未来的教育云运行中心、教育网管理中心等,要整合为一个实体部门。

  给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议是:1)成立校长为组长、常务副校长为执行组长(CIO)、主要职能处室一把手参加的信息化领导小组;2)成立实体的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办),信息办主任由校办主任兼任,信息办设置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并兼任网络信息中心主任;3)整合学校的IT支持机构,包括网络中心、计算中心、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甚至图书馆的IT支持部门),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中心,为全校师生、院系、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基础教育学校建议采用教育云服务,不必有专门的部门,只要设置分管领导抓;中职学校根据规模参考高校或基础教育学校。

  教育信息化治理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即一个机构的IT治理模式,建议如下: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提出IT原则和IT投资的方案,由最高权力机构(如部长办公会、校长书记联席会)决策;业务应用需求由业务部门提出,由信息化领导小组决策;IT架构和IT基础设施由IT支持机构(如网络信息中心)提出方案,由CIO决策。此外,信息部门(包括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如教育部各司局、高校各部处院系)的具体配合机制、信息办和网络信息中心的协同配合机制也非常重要,这些决定了实施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9、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模式

  教育信息化经费管理建议采用年度运行经费与专项建设经费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包括:

  1)运行维护费用:包括软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电费、网络带宽租用费等资源消耗型费用,硬件设备维护费、商业软件服务费、版本升级费等服务型费用,支持软硬件系统日常运行和用户服务的人员费用,以及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系统的维护性、适用性修改与BUG完善的开发人员费用。该项经费应纳入机构的常规经费预算,按照年度拨付给网络信息中心。

  2)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费用:包括各种网络设备、信息系统运行需要的硬件设施(如服务器、存储、UPS等)和公共中间件(如门户、身份认证、内容管理、报表、搜索引擎等)、以及网络信息安全设施等购置与集成费用。由网络信息中心根据需要提出专项建设方案,报信息办论证审批后立项,由网络信息中心统一建设,专款专用。

  3)信息系统开发与升级维护费用:由业务部门提出建设需求及申请,由信息办根据规划、经费等情况统筹考虑是否支持,然后组织相关业务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及咨询专家进行论证,确定建设模式(开发、购置)和建设经费并立项,专款专用。

  10、设立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

  在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规定了“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工程实验、图书资料、编辑出版、会计统计、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岗位”,建议在此基础上,增设“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并在此基础上,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会同人事管理部门,研究确定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务序列、人员编制,并制定该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与职务评聘办法,然后拿出计划持续推进,逐步实施到位。

  根据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对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规定: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分3个等级,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分为设计开发和运行维护两类:设计开发岗位序列——程序员(13)、程序设计师(11-12)、高级程序设计师(8-10)、系统分析师(5-7)、高级系统分析师(1-4);运行维护岗位序列——操作员(13)、系统管理员(11-12)、高级系统管理员(8-10)、系统管理师(5-7)、高级系统管理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