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福州晚报》综合新华社、中新社等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
    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蛙》等。


莫言获奖第一反应:狂喜并惶恐
       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奖消息时,莫言的第一反应是:狂喜并惶恐。
       据在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现场的记者介绍,瑞典文学院现场气氛热烈,现场已摆出莫言的作品开始出售。

在老家看电视得知获奖
莫言:会继续努力
       11日晚,在获奖结果公布后,莫言在电话中表示,自己正在山东高密老家看电视,“我也是从电视上知道了自己获奖”。
       在回答“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莫言表示,接下来会继续努力。
诺奖评委会: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融合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代表作《喧哗与骚动》)和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12月10日颁奖典礼
奖金将近938万元人民币
       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为1000万瑞典克朗。按照中国央行11日公布的汇率,1000瑞典克朗可兑换937.8224元人民币。因此,莫言文学奖奖金将近938万元人民币。
       按照诺贝尔奖有关规定,所有获奖者将在12月10日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摩参加诺贝尔颁奖典礼,纪念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

 

莫言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生,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上世纪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莫言代表作:
     《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酒国》《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四十一炮》《牛》《十三步》《会唱歌的墙》《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

 

莫言兄长: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听闻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时,莫言的二哥管谟欣认为,莫言的付出和努力大家都看得见,“农家孩子走到这一步不容易”。
       “莫言小时好动贪玩,也嗜书如命”
       管谟欣比莫言大5岁,今年62岁,高中毕业后,就在村里做农活,之后做过农业机械,如今已退休在家中,照看已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
       在管谟欣的印象中,小时候的莫言是个“调皮蛋子”,“他好动,也贪玩,什么都喜欢摸摸看看。”回忆起莫言小时候的样子,管谟业的脸上也露出孩童般的笑容。
       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与莫言“抢书看”的经历。管谟欣说,当时因为村里人读书的不多,家里的条件也不富裕,能读的书就只有家里留下的古书和小人书。所以每次只要家里一有新书,莫言就和二哥管谟欣抢。“那时候,晚上看书没有电灯,就点着油灯看书,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但往往被莫言当成耳旁风。”管谟欣说:“莫言那个时候就已经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为了换取别人的书看,莫言就去给别人家推磨,有时候整整推一天的磨才能换来一本书。一天下来,莫言脸色煞青,但只要能捧着书回来,他都是满脸春风。”
       在管谟欣的记忆中,莫言上学的时候语文成绩很好,而且还有一个特殊嗜好,就是背《新华字典》。正着背完,倒着背,有时候,问起哪个字在第几页,莫言都能答出来。管谟欣也常常因为弟弟的这些聪慧而觉得自豪。
       “我看莫言作品看到的是他的不易”
       “莫言今天能够得到认可,也是他自己一步步努力的结果,他吃过的苦在我们几个兄弟里是最多的,农家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不容易。”回忆起莫言当兵前在县城打工的日子,站在莫言旧居院子里的管谟欣突然语调低了下来。
       莫言18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到县城的胶莱河去干活。当时他不想在最好的年纪丢掉书本成为一个靠劳力吃饭的人,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兄弟姐妹多,已没有钱来供他念书。“由于莫言身子还没有长壮实,刚到工地时,只能拉锁链,两双手的掌心常常是被勒出一道道血痕,破了长好,长好了又被勒破。”管谟欣说。因此,直到现在,无论谁提起莫言有多大的成就,说起莫言的作品多么富有感染力,管谟欣都笑而不和,他心里清楚这些为人瞩目的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孤独和心酸,“大家看莫言的作品,看到的是大悲大喜的情节和故事,而我看到的是他的童年、他的成长和不易”。“父亲和我都希望莫言能在外健健康康的,至于得不得奖、排不排名都不要放在心上,安心做好自己喜欢的事就好。莫言这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希望他能够不骄傲,继续以此为新的起点,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路。”管谟欣说。

 

微评
         不可思议?扬眉吐气?不管怎样,这一次,诺奖桂冠真给了中国作家。我们衷心祝贺莫言!然而,得奖后的莫言依然是莫言,一如得奖之前。我们不必妄自尊大,以为中国文学可以傲视天下;我们亦不必妄自菲薄,因中国文学获西方认可而感激涕零。     ——新华

       “莫言是中国这一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对莫言都有很高的评价。莫言的获奖说明了中国当代作家、以及中国当代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      ——作家王蒙

       “莫言得诺奖,翻译功不可没。莫言的作品外文译本肯定很好,把他作品的丰富性和文学艺术上的魅力很完整地呈现了出来,于是打动了评委们,也打动了西方文学同行。”       ——文学评论家谭五昌

       “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纽约时报


这一天中国人等得太久了
■人民网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我们向莫言表示祝贺!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走到今天,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不管承认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和权威而为世人看重。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
       可以期待,莫言之后,还会有中国籍作家或华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只要作家敢于直视内心,只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只要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有责任的作家必然推出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