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方法探微
福建省连江第一中学 黄财武
内容提要:人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有将自己正确独到的解读过程展示给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方法众多,本文重点阐述笔者个人在解读文本中总结的九点心得:于尴尬处读书、于无字处读书、于炼字处读书、于矛盾处读书、留意史传文的春秋笔法、在同类人物的互补中完整解读主要人物形象、比较出真知、将心比心理解人物处境、注意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文本 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解读或肤浅或深刻,或循规蹈矩或张扬个性。能正确、深刻解读文本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之一。文本解读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只有自己“意会”了,方能“言传”学生。
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个性等特性。教师只有将自己正确独到的解读过程展示给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开放、多元、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实事求是、辩证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长恨歌》、《孔雀东南飞》、《鸿门宴》后,将备课过程中体悟到的个性化理解整理成三篇文学赏析论文,并有幸发表在《福州教育研究》刊物上。它们分别是《刻骨铭心的中兴情结》①、《望子成龙是铸成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鸿门宴是一场内斗》②。笔者现以这三篇论文为主要例子,谈谈在文本解读方法方面的个人体会,以供同行商榷。
文本解读方法众多,常见的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缘景明情、以景解情、因声求气等。这些常见方法在教参中已有详细阐述,本文就不再赘述。本文将重点阐述个人在解读文本中总结的九点心得。
一.于尴尬处读书
读书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悖常理的蹊跷处,必事出有因,那里隐藏着作者的某种暗示。这往往是读者窥见作者内心或作品主旨的便捷门径。举《鸿门宴》为例,项伯欲报张良恩,大可通知手下明天生擒张良或放张良一条生路。他却冒险夜访敌营,泄漏军事机密,这样弱智行为跟位居左尹的项伯的智商完全不匹配。蹊跷行为背后必有隐情。其实他是以“欲呼张良与俱去”为借口试探张良是否有议和打算。结果一切尽在项伯算计之中。张良还是当年讲义气的张良,“不可不语”刘邦,刘邦也毫无悬念地邀项伯见,并结为婚姻。大家注意“结为婚姻”,这不就是和亲吗?文中另一蹊跷处同样解答了这一问题,项伯夜访敌营后还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只有在项王默许或授意下去议和才敢如此,要是告密,借你十个胆回来也不敢说。从以上这两蹊跷处,可以知道项伯是在项羽默许下夜访敌营找刘邦议和,避免无谓伤亡。
二.于无字处读书
读书不单要看文中写了什么,也要看什么该写却没写。举《孔雀东南飞》为例,通篇没有提到焦刘的孩子。刘兰芝“不堪驱使”,主动提出“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如果有孩子须抚养,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忍辱负重也要留在婆家,何谈“徒留无所施”?更不会主动请谴。事实也证明如此,刘兰芝临行只跟婆婆、小姑告别,唯独没有跟孩子告别。如果有孩子,母子生离死别当是全诗的重头戏。没有生育被休,是《孔雀东南飞》没有明言的一个原因。另一首著名的休妻诗《诗经•卫风•氓》如出一辙。所以解读文本就当读出作者没有写出的言外之意。正所谓,“于无字处读书。”
三.于炼字处读书
卢延让《苦吟》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的就是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举《鸿门宴》为例,项伯回到项营“具以沛公言报项王”。此处用一“报”字,而非“告”。“告”是知情者主动告诉,“报”是因公汇报。似乎项王早知此事,深夜还等项伯的汇报。而且在司马迁的《廉蔺传》中也用到这个“报”字,“求人可使报秦者”,其中“报”字注释为“答复,回复”。所以,一字可知,项伯夜访敌营、通风报信、还可以大言不惭地告诉项王、项王还不生气,皆缘于项伯是在项王默许或授意的情况下夜访敌营。
四.于矛盾处读书
阅读文章,发现人物争执、言行前后不一、内心纠结等矛盾处,梳理矛盾,探究原委,多能窥见主旨。《孔雀东南飞》焦母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刘兰芝却说“进止敢自专”?认为自己在婆家“无罪过”,“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回到娘家也是说“儿实无罪过”,是“君家妇难为”。显然焦母说的“自专由”不是刘兰芝理解的“自专由”。笔者以为婆媳关于“举动自专由”的争执,其实质是婆婆不便明说的“恩爱遭妒”,两个年轻人不管不顾的秀恩爱严重刺激了盛年守寡的婆婆。《孔雀东南飞》篇末有一曲笔可以印证,“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两人秀恩爱让寡妇婆婆深夜彷徨,能不“失恩义”?在这夜里,婆婆生吞了儿媳妇的心都有了。刘兰芝误伤婆婆却浑然不自知,还纠结于“进止敢自专”的委屈。所以,“解读文本就当于矛盾处揭示事件真相”。又如,县令、太守争聘的貌美聪慧、贤良淑德的刘兰芝却遭谴,两者的审美矛盾说明县令、太守看重人品,而焦母看重的是儿子的仕途,休了“生小出野里”的刘兰芝,再娶个“承籍有官宦”的秦罗敷。在这矛盾对比中,焦母趋炎附势、醉心荣华的嘴脸暴露无遗。
五.留意史传文的春秋笔法
孔子创作《春秋》讲究述而不作,只告诉你部分事实,隐去另外一部分事实不表。这就是由孔子首创的“春秋笔法”。孔子削《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微言大义”,明善恶,寓褒贬,对于同样的事件,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明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形成了后世誉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③的“春秋笔法”,并得到历代史学家的发扬光大,司马迁就是其忠实拥趸之一。
举《鸿门宴》为例,项伯夜访刘邦,“结为婚姻”,不费一兵一卒收伏刘邦,避免伤亡,可以说是立下大功。这“结为婚姻”就是古人常用的和亲手段。太史公对项伯的这件功劳只述其“结为婚姻”事实,隐去避免伤亡的重大意义分析。还有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篇末用项王封邑鲁地百姓愿为他死节之事与项伯封侯改姓对照。这两处都运用春秋笔法含蓄表达了太史公对项伯的不齿。《战国策•荆轲刺秦王》篇末写道“秦王目眩良久”。这也是一典型的春秋笔法,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秦王的嘲讽和对荆轲壮举的肯定。
六.在同类人物的互补中完整解读主要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常用同类人物互为补充的手法,既节省笔墨又让人浮想联翩。《孔雀东南飞》中刘兄和焦母就是一对互补的人物形象。两人同为封建家长,当有共同属性。刘兄说,“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其趋炎附势、一心攀高的嘴脸就是焦母形象的有效补充。这为我们解读焦母形象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使焦母休媳理由不仅限于“自由论”,从而揭开了“阴谋论”的面纱。阴谋论认为焦母替儿子设计了一条求仕坦途,先休了不能生育的刘兰芝,给太守儿子提亲机会以换取太守提携,然后再给焦仲卿找一个“承籍有官宦”的官家小姐。想要借泰山之力改变“儿已薄禄相”的窘境。也正因为是官家大小姐,不可能以小妾身份嫁入,才非要休了原配刘兰芝不可。刘兰芝的悲剧就在于他的原配身份妨碍了焦母的望子成“龙”大计。还有《琵琶行》中江州司马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也是互为补充关系。有人说《红楼梦》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 ④,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七.比较出真知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读者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安排的比较对象,并在比较中领悟作品主旨。《鸿门宴》中,司马迁采用对比手法,有意安排了四组八人进行仔细比较,有主帅刘邦和项羽、谋士张良和范增、勇士樊哙和项庄、内奸曹咎和项伯。文中将楚汉两大阵营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为下文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刘汉一统天下埋下伏笔。
八.将心比心理解人物处境
文本解读应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对作品人物的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迷信权威,读者要将心比心,从人物处境出发理解人物形象。《鸿门宴》中,吕后妹夫樊哙能主动询问“今日之事何如?”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并且不等张良答复就主动去做了,“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项羽堂弟项庄则不然,他被动做事。范增吩咐他“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他就按部就班,毫无掩饰和创新,一旦项伯阻扰,便不知变通。因此,项庄历来被人看作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但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项庄位子上思考问题则不然。
项氏子弟一个个英勇神武,项庄还是当时一流的剑术家,不至于这么低能。项庄应该也有他的苦衷。
首先,项羽稳操胜券,项庄不必像樊哙那么紧张;其次,范增和项伯都是他的上司和长辈,谁都得罪不起;再者,主帅项羽没有明确指令。为了不得罪范增,他不得不接受刺杀任务,但他知道这是范增的擅作主张,所以他必须把刺杀行动明显化,试探项羽、项伯的意思。结果正如他所料,项伯不同意,而项羽态度不明朗。所以,对项庄来说,最佳结局就是:我执行命令了,但项伯阻扰致功败垂成。这样三位上司都不得罪。项庄是在上司不睦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属官,明哲保身是他在项伯和范增长期内斗中学会的生存哲学。
九.注意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发展性
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既有前后一致性的特点,也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只有较好的把握这两点才能正确解读人物形象。
项羽诛杀吴地郡守起义,计斩宋义夺权,破釜沉舟鏖战巨鹿,何其果敢!在《鸿门宴》中怎么就成了一个优柔寡断的君王?项羽的头脑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其实不然,但凡帝王都喜欢玩平衡权术,项王也不例外。范增功高盖主的亚父地位,已然成为项王的一块心病。这从范增的“砸玉斗”“骂竖子”可见一斑。所有帝王都担心自己无法驾驭能臣骁将,无怪乎《水浒》里的“白衣秀士”王伦先是不容林冲,后又不愿收留晁盖等人。要用好人才又不养虎为患,就要扶植一批亲信庸才以平衡他们。这样内亲、外戚、宦官就成为首选人员。项王理所当然地选择了项伯,扶持项伯势力,借以平衡范增。所以,项王默许项伯和亲招降刘邦,首肯项庄舞剑,又无视范增的示意,最后刘邦跑了,他也不紧张不生气。原来,项王面无表情的背后是在坐山观虎斗,玩平衡术的把戏。也不难看出,项王心理的微妙变化,他自以为坐拥天下了,再无外敌,已然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内政上了。所以,简单地把项羽解读成优柔寡断的君王是不符合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原则,更没有看出已贵为霸王的项羽的内心微妙变化。
总之,阅读与欣赏文学作品的思维活动应空灵一些,千万不可泥于字面,死于句下。文学作品可以多样化解读,但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解读时,切忌穿凿附会。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⑤沈德潜说:“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 ⑥他们都强调了灵活但不穿凿附会的辨证思想。
注释:
①闽内出许可证字第061号《福州教育研究》2009第2期
②闽内出许可证字第061号《福州教育研究》2017第6期
③明·邱濬《大学衍义补》卷八十四
④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
⑤196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明)谢榛、(清)王夫之著《四溟诗话•姜斋诗话》
⑥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清)沈德潜著《唐诗别裁集(全二册)》